翻译史译场第一人释慧远,弘扬佛法导人向善贡献甚大

2020-11-19 18:31:10 作者: 翻译史译场第

当时谢灵运是个大老子,性格孤傲,自恃才会傲视他人。在他见到释慧远后,也立即肃然起敬,心中敬服。这样的事例很多,表现出了释慧远的威德之高深,前所未有。

2、 在东晋时期,佛经陆续由域外流传进中国境内,但没有形成体系,也很不完备,甚至出现错漏现象。这一阶段,古印度梵僧到中华大地弘法,依旧络绎不绝。此时释慧远法深感法道有众多缺陷,于是派出弟子法净及法领等数十人西行古印度取经,最终获得一套相对完整的梵本佛经。于是,他就在庐山设立般若台对这些经书进行汉化翻译。这样的创举在此前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释慧远于是成为中国翻译历史上私立译场的第一人。

释慧远是中国翻译历史上私立译场的第一人

释慧远率在东林寺中,率领一众信徒及徒弟结社念佛,众人对佛法的理解十分精进。大家学习佛学理论,凿设池塘栽种莲花,在池水里栽了十二种不同类型的莲花,信徒及弟子位围绕莲池逐波旋转,以时间行道学法。众人修行了正确的佛学理论,且方法精确,莲社共有123人,都先后产生了到佛家净土往生的瑞祥相貌,有些人甚至在行法中见到了佛。

古代著名传记《远公别传》对此有过记载道:"释慧远法师在庐山东林寺净修期间,他十分精勤勇猛,曾经有过三次念佛并三看见佛菩萨的盛景。而这些事件,释慧远并未向他人炫耀。后来,他在在般若台东龛,刚刚入定完成后起身,就又见到了阿弥陀佛现身于虚空之中,并且在圆光当中,显现无数樽化佛及观世音佛等一同到来。看到这一盛象的,还有慧持、昙顺、刘遗民等众多佛家弟子。此时,阿弥陀佛对释慧远说:'我今日特意来告知并安慰你,你七日后应当往生于我佛乐土。'此时释慧远法师知道了自己确定性的往生日期,于是把他见到胜相的事件告知法净、慧宝等各位弟子,并且制出他身后的遗戒。七日后,释慧远果然安坐于莲台之上坦然而逝,往生极乐了。"

《远公别传》

释慧远撰写了五篇文章,对佛教影响极大。这五篇文章集中于《沙门不敬王者论》之中,其主要的观点如下:

在家论:其观点讲,世人在家时应敬佛奉佛,那么人民顺化,而人情与佛相连,行事虽在世俗之内,然大爱已成,众人自会行奉主之礼,那么礼敬就有了根本,因此就能完成世俗的教化,让国家安定。这一则显然说的是如何用佛法来导人向善,安定国家,不生叛乱。

出家:做了和尚的出家人,得以逃避世俗以追求其向佛的志向,由此脱离了尘俗人道,因而不再行世俗之礼,不与凡行行同样的礼节,逃避世俗后,其行迹就因此变得高尚了。这一则,则在于教化人们,当了和尚后就没有世俗的烦恼,因此人也就变得高尚了。

求宗不顺化:这一则讲,对于反本求宗的人们,并不应该因为有了世俗的生活从而心生疲惫进而去牵累生活,此时的们应该抛弃人性中的七情六欲;不应该因为世俗生活进而让精神感到疲惫,此时他的精神就能到达十分幽深的境界。人们通常所说的神灵绝妙的境界,对于佛教来说,指的就是涅磐。因此佛门虽然同万乘之君行不同的礼仪,但是佛门有自己高尚的事业,同时也沐浴着君王仁德的惠泽。这一则最核心的内容是,一国之君要善待佛家弟子,否则君主就是不仁德的暴君。

体极不兼应:这一则讲如来佛同周公或孔子的理论虽然各不相同,其间差异极大,但最终的目的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这些理论最终是殊途同归。这一则相告诉人们,不要去反对佛法,因为学佛同儒学等都是为了世界能变得更美好。

形尽神不灭:这一则讲的是,人的身体会消亡,但神灵是永生的,人死后神灵在,永远不会消失。这里画了一个大饼,告诉人们,人死后神灵在,因此大家都来学佛法。

《沙门不敬王者论》对当时影响极大,甚至影响到了东晋各大臣及皇宫之中。自此,佛门之人不再行世俗礼仪,得以超脱于世俗之外。这对佛教的发展起到突出的贡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