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败亡,崇祯临终前写的六个字揭露真相

2020-11-10 11:14:40 作者: 明朝败亡,崇

生在改朝换代这一节点上的亡国之君,往往都是比较可怜的。他们或不是导致王朝覆灭的无道昏君,偏偏因为时运不济为祖先的弊政买单,成了背黑锅的不肖子孙。

崇祯皇帝,大明亡国之君,说起他的人生可谓是相当不幸。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朱由检虽不是什么有为之君,但他却也不是一个无道昏君。若不是被党争和内忧外患逼得神经质,崇祯倒也算是个励精图治的勤快皇帝。放在和平年景,以崇祯的能力来说守成绝非难事。遗憾的是,命运给了他一个行将就木的王朝,以他的能力根本无法拯救大厦于将倾。许多历史爱好者都说崇祯是最不该亡国的亡国之君,这种说法也是有一定依据的。

中原王朝,一直是以“父死子继”的原则进行传位。在崇祯以前,坐在龙椅上的是他的兄长朱由校,按照既定的原则崇祯并无资格上位。不过,朱由校直到去世,都没能留下子嗣,皇位无法遵循父死子继的原则传续,只能以“兄终弟及”之原则传给朱由检。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朱由检这新皇帝登基,自然也要搞出些大动静。

朱由检刚刚上位,便杀掉了魏忠贤,肃清阉党,将皇权牢牢地控制在手中。朱由检的行事作风,与后世的雍正颇为类似。不过,朱由检没有雍正那么强的政治手腕,所以即便他有心将国家导向正轨,亦没有力量改变现状。在崇祯一朝,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旦国家出现某种不利情况,朱由检往往会站出来写“罪己诏”,主动承担错误。

古代喜欢写罪己诏的皇帝不多,将黑锅主动背起来的皇帝更是少之又少。朱由检以李世民等明君为榜样,想要成为一个被刻在丰碑上的有为之君。

不过,崇祯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他生性多疑,手下的文武群臣均对此噤若寒蝉。

结合朱由检的童年生活来看,多疑的性格正是生长环境决定的。崇祯的母亲刘氏虽贵为皇后,但她的地位是在死后被当了皇帝的朱由检追封的。在刘氏生前,只是光宗身边的“淑女”罢了,从地位上来看属最下等的嫔妃。因为母亲的身份不高,所以朱由检幼年不受父亲待见。在崇祯四岁那年,他的母亲因得罪了明光宗遭遇杀身之祸,在其死后崇祯便被送到其他宫苑中寄养。

收养了朱由检的西李对他不错,可在西李生了女儿后,便没时间照料朱由检了,只能将他送往东李处。朱由检毕竟是其他宫妃所生的孩子,所以东李对他的态度颇为不耐烦。寄人篱下的朱由检,每天都要看人脸色过活。时间一长,朱由检的性格难免变得谨慎多疑、小心翼翼。

在朱由检登基后,他身边的政治环境相当复杂。

东林党争刚刚度过白热化阶段,朱由检能相信的只有魏忠贤垮台后散乱的阉党。由于,朱由检对群臣大加猜忌,使官僚阶层逐渐失去了对皇帝的向心力。为了制服文武百官,崇祯只能杀鸡儆猴,没想到却引发恶性循环,使得大明君臣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学者们对崇祯所言的“大臣误国”一事众说纷纭,笔者认为:虽然朱由检算不上有为之君,但崇祯朝的官僚阶层实已自私到了极点,若他们肯为江山社稷出资出力,恐怕大明绝不会在崇祯朝亡国,所以,“大臣误国”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国家面临危亡之际,兵部需要大笔银两采办军备、招募新兵,由于连年的灾荒,国库已拿不出银两。负责管理国库的赵士锦,在户部银库交接给闯军时做出了统计:“新库中止二千三百余金。老库中止贮籍没史家资,金带犀杯衣服之类,只千余金;沅为予言,此项已准作巩驸马家公主造坟之用,待他具领状来,即应发去。外只有锦衣卫解来加纳校尉银六百两,宝元局易钱银三百两,贮书办处,为守城之用。”

很难想象,一个国家的国库竟穷的只剩几千两黄金了。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