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内部他的四位继任者,都是杰出人才

2020-11-09 21:44:03 作者: 盘点诸葛亮去

延熙六年(243年)十月,大司马蒋琬自汉中返回涪。十一月,费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延熙七年(244年)闰月,魏大将军曹爽、征西将军夏侯玄等兵向汉中,镇北大将军王平拒守兴势之围。费祎便留镇南大将军马忠于成都,平尚书事,自己则督诸军往兴势赴救,率众御魏。费祎率军至兴势,果然立退敌军,封成乡侯。秋九月,还成都。

之后费祎复领益州刺史。费祎性格谦恭真诚,颇为廉洁,家无余财。延熙十一年(248年)五月,费祎出屯汉中。自蒋琬至费祎领事以来,虽然自身在外,但朝中一应庆赏刑威,皆遥先谘琬、祎落断,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费祎任内,亦器重董允、杜琼、陈祗等人。

费祎辅政其间,姜维自以通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计画引西北诸羌、胡以为羽翼,并指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之。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费祎主政时,与姜维北伐的主张相左,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为蜀汉的发展尽心竭力。延熙十四年(251年)夏天,费祎还成都,成都有望气者(观云气测吉凶之人)指都邑无宰相位,因此入冬后费祎复北屯于汉寿。延熙十五年(252年),刘禅命费祎开府。

延熙十六年(253年)春正月,蜀汉举行岁首大会,魏国降将郭循亦在坐。其时费祎欢饮沉醉,不及戒备,结果被郭循刺杀而死,追谥敬侯。

董允

三、董允(?-246年),字休昭,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 诸葛亮、蒋琬、费祎及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

董允父亲董和益州牧刘璋手下为官。此后,刘备夺得益州,继续信任董和。刘备册立太子刘禅时,任命董允与费祎为太子舍人,后董允调任太子洗马,而费祎调任太子庶子。公元223年,刘禅即位后,董允与费祎同为黄门侍郎。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准备北伐,驻于汉中。诸葛亮担心后主刘禅年纪尚轻,缺乏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又认为董允为人正直、是非分明,于是想委任他负责处理皇宫内的事务。其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郭攸之、费祎、董允之名,希望刘禅多多听取他们的意见。

不久,诸葛亮任命侍中费祎为丞相府参军,随从北伐;于是董允为侍中,兼领虎贲中郎将,统率宫中宿卫亲兵。宫中之事就完全由董允个人负责。董允处理事务为防制为主,经常敢于匡正刘禅的不当行为。刘禅经常想选民间美女充实后宫,由于董允坚持不允许刘禅的做法,刘禅也无可奈何,此后变得更加畏惧他。当时,诸葛亮北伐在外,蒋琬负责处理丞相府政务,而董允则负责在宫中匡扶君主,共同保持蜀汉后方稳定。

诸葛亮去世后,魏延与杨仪争执再起,互相控告对方谋反。董允与蒋琬都保举杨仪而质疑魏延的行动。其后尚书令蒋琬担任了益州刺史,他上书刘禅,希望能对费祎、董允给予爵位、食邑方面的赏赐,但董允始终推辞不受。刘禅渐渐长大,宠爱宦官黄皓,黄皓更想擅权专政,董允每每正颜厉色地匡谏刘禅,多次责备黄皓;黄皓十分惧怕董允,始终不敢为非作歹。董允为人恪守正直,从不高高在上,总是礼贤下士。

延熙六年(243年),董允被加封为辅国将军。延熙七年(244年),大司马蒋琬因疾转增剧,不能处理国事,朝廷于是任命尚书令费祎为大将军,代理军国大事。董允以侍中的身份兼尚书令一职,成为大将军费祎的助手。最后于延熙九年(246年)逝世。在蜀汉士民眼中,董允与诸葛亮、蒋琬、费祎并列为“四英”。董允有匡主护国之功,其去世后,接替董允的侍中陈祗为人谄媚,与中常侍黄皓逐渐把持朝政,迷惑刘禅,终于导致蜀汉灭亡。蜀汉人民都因此而追思董允。

姜维

四、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姜维最初出仕任本郡上计掾,州里征召他为州从事。姜维的父亲姜冏曾是曹魏天水郡功曹,时逢羌、戎叛乱,姜冏战死沙场,故此姜维受赐官为中郎,天水郡参军。建兴六年(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军出祁山,当时姜维跟从天水太守马遵在各地巡查,马遵得知蜀汉大军到来,各县都响应蜀军,怀疑姜维有异心,于是扔下姜维等人,连夜随郭淮逃往上邽。姜维不得已,投降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