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世瞻仰在此一举:从左顺门血案看明朝时士大夫为什么敢直言犯上

2020-11-09 21:40:56 作者: 万世瞻仰在此

万世瞻仰,在此一举。

这句话是明朝嘉靖时期大臣们在大礼议事件中决定死谏皇帝的时候高呼的一句话,此后便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左顺门血案,在这场血案中,180多人受到廷杖,17人当场惨死,虽然这么多人惨死,依然有很多大臣不愿在大礼议中让步。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大臣们甘心赴死也要对抗皇帝的诏令呢?我们先缕一下左顺门血案的前因后果,从中便可一窥端倪。

嘉靖帝

震惊朝野的大礼议事件

之所以要提到大礼议事件,因为左顺门血案完全是因为这件事才爆发的。明武宗暴亡之后,由于没有子嗣,而他的父亲明孝宗又只有明武宗一个儿子,这皇家就断了血脉,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在内阁首辅杨廷和的策划下,变通办法选取武宗堂弟明世宗继统大位,这就是我们说的嘉靖皇帝。

封建社会需要体现皇帝一脉相承的关系,为了获得登基的资格,嘉靖皇帝必须过继给明孝宗当儿子才行。狗血的是,家境要称明孝宗为皇考,而称呼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为皇叔,而嘉靖皇帝当时年长,无法接受称自己亲爹为叔叔这种行为,便推搪说兹事体大希望大臣们再议。由此朝中大臣分为两派,一派是护礼派,他们认为嘉靖此行不合礼法,坚决反对,另一派是议礼派,他们认为这件事可以讨论,皇帝此行合情合理,双方激烈辩论,逐步演化成了一场政治斗争。

当然了具体的细节我们不在此过多叙述,只需要知道这件事情后期愈演愈烈,后期议礼派逐渐占了上风,护礼派决定向皇帝死谏,这才爆发了左顺门血案。左顺门血案——士大夫用生命捍卫礼法

左顺门

嘉靖三年(1524)七月,护礼派群臣决定集体向皇帝进谏,当时前任内阁大臣杨廷和的儿子杨慎对大臣们说:"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两百多位大臣跪在左顺门高呼“万世瞻仰,在此一举”,喊着几位先帝,哭声震天。嘉靖皇帝派太监去让大家来离开被拒绝,尝试惩治为首的几位大臣,结果众位大臣更是激愤,左顺门前一片混乱。这就惹怒了嘉靖皇帝,开始使用铁血手段惩治这些臣子。

即使是死了17位大臣,然而大家屈服了吗?后来嘉靖皇帝封议礼派的张璁、桂萼为翰林学士,竟引发其他翰林纷纷辞职,以表明不屑与此二人为伍的决心。

切入正题——为什么明朝士大夫不怕死?

二程

其实这个问题在标题里已经说得明白了。杨慎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大臣们说万世瞻仰在此一举,这都说明了明朝士大夫的追求了,相比生命,他们更是在意能不能青史留名。为什么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对明代影响深远的程朱理学了。

程朱理学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人欲”就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明朝士大夫随时维护一个“礼”字,如果有人为了维护礼节而受到责罚,比如被当庭脱了裤子打屁股,不仅不会感到羞愧,世人也不会嘲笑他,反而认为他正直,值得尊敬。

比如魏良弼曾是明朝的理学家,曾经任嘉靖朝刑科给事中等职,因直谏而屡遭廷杖,但他越被打言辞越激烈,史载他在3年中因廷杖而“肤尽而骨不续”,却一点没有收敛的意思,反而在士大夫中“直声大著”。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也是这种意思。

对士大夫而言,死生之事不足为惧,维护正统礼法才是重要的。面对这种情况,很多时候皇帝也很无奈,总不能都杀了吧?我想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明朝有部分皇帝不愿操心政事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