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2年,18万人火速赶往河西走廊,究竟所为何事

2020-11-08 16:57:43 作者: 公元前102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从军行•李颀

唐朝的文人似乎非常羡慕汉朝人。“飞将军李广”“羌笛玉门”“楼兰大宛”是他们笔下的常客。无论是浪漫派诗仙李白、现实派诗圣杜甫,还是边塞派诗人王昌龄、高适、岑参,似乎都对汉朝将士的边塞生活充满悠然神往之情。他们所仰慕的真实生活是这样……

18万士卒北迁河西走廊

公元前102年,时值汉武帝太初三年。一只18万人组成的队伍,带着锅碗瓢盆风尘仆仆赶往河西走廊。只因汉武帝颁布的一条诏令“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这是历史有名的居延屯田。根据汉朝历史记载,居延屯田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戍边屯田迁徙,召令中汉武帝想要征发18万军民,外加私从者,实际总人数远远超过20万人不止。

居延屯田,是汉武帝的一项戍边策略,是汉朝夺取河西走廊的关键举措,是汉朝在甘肃和内蒙一带广泛建立郡县,经营西域戍边的开始。

居延在哪。大致位于内蒙的额齐纳旗和甘肃的金塔县,地处黑河流域形成的冲积平原。此地水源丰沛,土壤肥沃,水草丰美,十分有利于开展农业放牧,长期以来是汉朝与匈奴的兵家必争之地。汉朝为了取得河西走廊的控制权,巩固河西走廊的成果,曾经派遣大量的士卒驻守此地。

由于远离中原,戍守的成本十分高昂,大量的衣食住行等物资,需要从中原运去,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巨大。为了解决戍边居延的开支,汉武帝一次将十多万人迁徙到居延参与屯田。他们亦兵亦民,历经数年的开荒,居延成为人类历史中名气最大的一次屯田活动。

居延屯田绝不是只在居延一地。它分为两大部分组成,一是狭义的居延屯田包括甲渠塞(阿拉善)、卅井塞和居延泽一带,二是肩水流域的骍马屯田区(玉门)。由此可见,居延屯田的面积和规模很大,占据甘肃很大一部分地区。

居延屯田戍边的意义深远。居延并入西汉版图后,成为西汉向西发展的通道。北面的居延城与南面的张掖郡连接起来,合称“居延塞”,它为西汉北拒匈奴发挥重要作用。

戍边屯田相当于西汉的郡县。屯田都尉和农都尉等同郡守,护田校尉和守农令相当于县令,他们共同构成屯田的管理层。参与屯田的主要人群是戍卒,他们亦兵亦农,每人大约能够分到20亩良田耕种,屯田期限为一年。他们平时一边从事农耕生产,一边练武抗击匈奴,所有衣食住行都由官府同配供应。从屯田制看汉武帝的功与过

有人说汉武帝是功盖千秋的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好大喜功的暴君,历史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华夏大一统的基础,确立儒家以孝治天下的理论,为封建年代历代帝王找到治世的出路。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汉武帝追求丰功伟业的同时,也让自己走向一条穷兵黩武的道路。为了得到大宛国的良驹,让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征讨,常年派卫青和霍去病抗击匈奴,使得“文景之治”攒下的家底挥霍殆尽。

有人总结汉武帝和他的屯田戍边说“黄金铺路,人马做墙”,所耗费的粮草辎重不计其数。历史学家研究发现,汉武帝时期,往西域运送一斤粮草,便要支付十九斤的运输成本。换句话说,从长安运往西域的粮草,每二十斤中仅有一斤能够送到。汉武帝的千古一帝,说到底是拿钱换来的。

另外,屯田戍边大多是些流民无赖参与,这些人平时不学无术,要么是想去边塞尝试富贵险中求,要么是为了躲避官府和仇家,很多人到达戍边要塞,秉性难移恶习难改,依然重操旧业。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