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雨露:清朝是怎样笼络汉族知识分子

2020-11-07 16:51:42 作者: 雷霆雨露:清

傅山的经历更有趣,地方官直接把他强行装进轿子里抬到北京参加考试。他就一直躲在轿子里不出来,有王公大臣去探望,就装疯卖傻。康熙知道后,说既然进了北京,就算参加了考试,把傅山封为“内阁中书”,然后让人把他再抬回去。4

最后,中央批准的一百七十个举荐名单中,有一百四十多人来到北京参加考试。朝廷旨意下来,说来的都是名士,旅途劳顿不利于发挥才华,而且天气也冷,写字手抖,先休息几个月,明年开春再考。休息期间朝廷提供优厚的食宿,并按照高级公务人员的工资标准发放生活补助。等到春暖花开,这些人被请进皇宫,皇帝亲自接见并主持考试。考试之前,先大摆宴席请大家吃一顿好的。席间康熙讲话,说诸位都是闻名天下的大儒,不需要考试就可以为国家效力,所以这次考试不是为了选人,只是走个程序,让大家展示才华的。考试的题目就是简单写一篇文章或者诗词就可以。

有一些人不愿意跟清廷合作,但迫于地方官压力不得不来走个过场,就胡乱瞎写,写出来的诗词不合韵律,还有的文章里边有不少犯忌讳的言辞,故意给清廷难堪。康熙对这些全都不以为意,宣布这一百四十多人全被录取为翰林,并参与编撰《明史》,工资待遇从优。一些名儒还被安排去给太子当老师,向未来的皇帝讲授儒家经典。有的人被录用以后坚决要辞官回家,也一律批准。康熙这一手玩的很漂亮,为自己在汉族士人中间树立起了很好的名声——不介意满汉之分,尊重理学和儒家知识分子,俨然有上古明君的风范。连黄宗羲这种死硬派也被感动了,虽然自己没有出山,但同意弟子万斯同到北京参加《明史》写作班子,后来又把儿子黄百家也派了过去,并在自己的文章中赞扬康熙是“圣天子”。

4

通过此类办法,康熙强化了自己在汉族知识分子中的认同感,有效的巩固了清政府的执政基础,推动了清政府从一个蛮族入侵政权,向满洲勋贵与汉族士绅联合专政政权的转变。

康熙的这些做法,有着强烈的“权术”成分。不能说它完全是虚伪的,但若要是说主要是出于对儒家治国理念和汉族知识分子的真诚推崇,那也大错特错。

康熙虽然把嫡长子立为太子,还延请大儒给太子当老师,讲解儒家经典,但把门面装点足了以后,实际行动却大打折扣。

按照明代立太子的规矩,太子四岁以后就要出阁读书,找儒学名师负责教育。但康熙把这个时间推迟了十年,一直到太子十五岁才出阁。

在这十年间,康熙亲自对太子进行教育,先教满文和骑射,再教汉语。康熙晚年对此决定有过解释:“恐皇太子耽于汉习,所以不任汉人,朕自行诲励。”出阁读书以后,又专门指定一个汉语不太好的满洲学士达哈塔负责监督指导,给他的任务是“导以满洲礼法,勿染汉习”。

太子的第一任儒学老师汤斌,已经六十一岁了,是闻名天下的大儒。皇太子刚开始对老师态度还很谦恭,一看汤斌,就给赐座,让汤斌坐着讲。

宋明时期,老师给太子上课,也都是坐着讲的。但到了第二年,从《康熙起居注》中的记录却发现,老师们已经统统变成了站着讲,每天从天亮站到天黑。而且,一旦太子开口说话,就要立刻跪下。太子背书的时候也算说话,也要跪下。老师要跪着捧着书本,等太子背诵完毕,才能起来回到原处。5

史料中没有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但太子读书这种大事,能让规范流程发生这么大变化的,只有皇帝。康熙对让大臣来给太子上课这个事一直不大放心,在太子出阁的典礼上公开讲,自己很担心会有人借此机会“欺隐蒙蔽、肆行奸诡、离间父子”。

他对各个细节都非常关心。根据姚念慈的考证,太子上课的地点一直在随着康熙的办公地点的变动而变动,以方便皇帝随时过来检查教学情况。康熙自己也说:“自皇太子就学以来,朕于听政之暇,时时指授,罔或有间。”基本上就是每天都要过问。老师们是坐着讲还是站着讲,他不仅是心知肚明,而且几乎可以肯定就是他敲定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