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长期以来对于这场战争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一方面,这是为数不多的几次东方国家直接进军中亚甚至中东的战争,并且在这场战争获得了巨大成功;另一方面,成吉思汗军队所使用的战略战术也吸引人们去研究探讨。
成吉思汗
这场战争的大背景是比较简单的,一部分朋友应该有所了解。当时的情况是蒙古军队已经在东亚地区取得了突出的胜利,在一场关键战役——野狐岭战役中将金国主力部队击败。随着1211-1214年间持续的进攻,金国逐渐抵挡不住,被迫求和。蒙古军队也见好就收,和金国达成协议之后,回到蒙古大本营进行修整,以备卷土重来,留下大将木华黎,继续经略中原。而之前的西夏王朝也被蒙军重创,被迫依附蒙古国。而金国南面的南宋王朝,仍然是偏安一隅。
野狐岭战役,金军损失惨重
如果是按现在的剧本走下去,想必历史仍将是走中国内部王朝更迭的老路,而与外界没有太多交集。但历史在这个地方出现了“意外”,因为一件事情导致蒙军没有像以前的匈奴、突厥部队那样继续南下侵扰、反而将矛头指向了西方,从而搅动了整个亚欧大陆的格局,非常深远地影响了各个地区的历史进程,甚至远达西欧。
蒙军西征前的状态
1218年,随着蒙古和花剌子模之间的国家——西辽被哲别和蒙古军队所灭,蒙古和花拉子模也就接壤了。估计成吉思汗暂时没有考虑继续往西发展,于是向花拉子模提出了和平通商的建议,并先于商队提前派出使团前往花拉子模,同花拉子模国王——摩柯末苏丹接洽,但实际会面的效果很是一般。当后续商队到达讹答剌城时,守将亦纳勒出黑(海尔汗)认为这些商队中存在蒙军的间谍,于是上报花拉子模的苏丹——摩柯末,并扣除了所有的财货。摩柯末在没有进行详细调查的情况下便处死商队成员。这个地方要注意,现在有一个较为主流的说法认为,纯粹是因为那个海尔汗因为贪财,所以陷害蒙古的商队。这个其实是待定的,虽然没有依据,但我认为蒙古向邻国布置情报人员这个事情应该比较正常,所谓知己知彼,现在做了邻居,有必要留一手,将来也有缓冲的余地。
花拉子模的位置大体
花拉子模苏丹摩柯末
成吉思汗再次派出使团前往花拉子模,要求对方赔礼道歉,但对方直接将其杀害,于是战争爆发。成吉思汗的军队开始迅速集结,情报人员在丝绸之路上往来不断,不断收集着邻国军事部署的情报。当时的兵力情况,据历史学家估计,花拉子模有40万之众,而蒙军应该在15万上下的样子。花拉子模这个国家由于刚刚统一不久,内部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离心力,所以调动部队存在效率低的问题。摩柯末苏丹采取的战略是分散防守,将主要力量放在几个大城市中,并且争取在其辽阔的国土上一点点消耗成吉思汗的军队,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防守首都撒马尔干。后人经常诟病摩柯末的战略,认为他应该集中兵力同成吉思汗决战,否则会被成吉思汗的部队各个歼灭。我个人认为,背后的政治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军事部署。摩柯末能将一个分裂的国家统一起来,至少说明其能力还是可以的。分散防守,也许是迫不得已,可能他能调动的人数实在是不多。
成吉思汗的军队从集结到最终会师于花拉子模土地上,这个过程中可以说是经历了千难万险。每个骑兵携带备用的食物,风干肉和奶酪,在路上只是行军、再行军。成吉思汗的大儿子术赤单独带领两只骑兵独立前进,大将哲别也带领一支队伍从天山另一侧同时行动,两支队伍作为先行军开拔,主力部队积极并艰难地跟进。他们越过高山,强渡河流,到达高原向西通行必经的山口。这些部队惨遭狂风和肆虐和寒冷的侵袭,牛羊被大片冻死,战马的草料储备也接近耗竭,马蹄铁被磨光,只能包上一层皮子。由于缺乏草料,马匹消瘦,甚至可以看到皮下血液的流动。士兵们越过狂风肆虐的山口之后,开始在峡谷中伐木铺路,战马则用马蹄刨开雪,寻找干草和苔藓充饥。这种恶劣的环境下,这些士兵们紧紧裹上羊皮大衣,在冰天雪地里过夜,如果没有实物,便割开战马的血管,喝上几口马血,再重新包扎上伤口。随着一点点的行进,部队最终越过了最后一座大山——黑山山脉,抵近花拉子模的边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