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曾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但具体地点没有说。通过对各种史料的考证,具体地点就在襄阳县西的隆中,文献记载无误。光是南北朝以前的记述就可举出很多条,而且众口一辞,没有不同的看法。
1、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说:“亮家于南阳之郡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日隆中。”这里把诸葛亮躬耕的具题地点及当时的行政区划说得明明白白:诸葛亮躬耕于隆中,在襄阳县西,当时属邓县,邓县属南阳郡。这同今天襄阳隆中的地理位置完全符合,也同诸葛亮自己说的“躬耕于南阳”完全符合。同时,习凿齿在《与桓秘书》中也说:“每定省家舅,从北门入,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东眺白沙,思凤雏之声”.这同他在“汉晋春秋,中的说法是一致的。习凿齿是襄阳人,“世为乡豪”,对襄阳地方的地理沿革、历史掌故、风土人情十分熟悉。他晚于诸葛亮不过一百年,还亲自到隆中考察过诸葛亮故宅,决不可能把诸葛亮躬耕地搞错。习凿齿是一位严肃的历史学家,一生刚直不阿,不附权贵,也不可能歪曲历史,故意攀附,存心作伪。特别是他的《与桓秘书》纯属私人信件,内容是向好友叙述个人的思绪惆怅,更没有必要在诸葛亮躬耕地的问题上说假话。
2、与习凿齿差不多同时的王隐在《蜀记》中说:“晋永兴(304-306)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同,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此事亦见于《晋书·李密传》:“兴之在弘府,弘立诸葛孔明、羊叔子碣,使兴俱为之文,甚有辞理。”李兴代刘弘写的这篇碣文,完整地保存到了今天。刘弘等到隆中瞻仰诸葛亮故宅,距诸葛亮去世才70年,离他在此地躬耕时还不到100年,其时故宅、遗址尚未毁于兵火,故老传说肯定很多,刘弘等人也决不至于把诸葛亮的故宅搞错。同时,李兴是李密之子,密为蜀汉人,与诸葛亮同时,李兴肯定从其你李密处确知了诸葛亮之躬耕地点,才会在碣文中明确地说“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这样的话的。
3、郦道元《水经注,沔水注,说:“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沔水今称汉水。汉水流经隆中诸葛亮旧宅北、同今襄阳隆中的地理位置完全符合。这说明郦道元这位博大精深的历史地理学家也确认襄阳隆中即诸葛亮躬耕处。
4、《文选·出师表》李善注引《荆州图副》说:“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处。”南朝邓城县治今襄阳邓城乡,隆中正位于邓城之西南。邓城离汉水有数里,离隆中约20里,这里说“一里”,当是记述之误。不过这不影响作者认得诸葛亮故宅的大致方位。
5、盛弘之《荆州记》说:“襄阳西北十许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又说:“隆中诸葛井,深五丈,广五尺。······齐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长九寸,献晋安王。”盛弘之大约是梁陈时人,他记述的隆中诸葛亮故宅的地理方位同前面的几条材料一脉相承,隆中在襄阳县西。
6、鲍至《南雍州记》说:“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鲍至大约与盛弘之同时。从“今涸无水”一句看,他肯定亲自考察过诸葛亮故宅,亲眼看过这口井。
以上材料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诸葛亮躬耕地确在今襄旺县西之隆中。这些材料的作者都是同诸葛亮时代接近的两晋南北朝时人,而且大多亲自去隆中考察过诸葛亮宅。当时人记当时事,材料丰富,证据确凿,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加以怀疑。
此外,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所有唐宋文献对于这个问题然没有不同的看法,元明以后的有代表性、权成性的历史、地理著作对此亦无异辞。如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王象之《舆地纪胜》、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及元胡三省注、明清《一统志》、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等,都一致认定诸葛亮躬耕地为今襄阳县西之隆中,即使持“南阳说”的人也无法在唐宋及其以前的文献中找出一条材料来证明诸葛亮躬耕地非隆中,我们又有什么根据来否定前人的成说呢?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是不容置疑的问题,这也是现在国家和社会普遍认可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