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恬淡却饱含忧患的晚秋词,还看宋朝名相王安石的《金陵怀古》

2020-11-04 12:07:27 作者: 表面恬淡却饱

王安石的位置是俯瞰,真正江山如画。而且这江山别有仙意,你看那画舫彩船,像在银河之上,更远处,还有白鹭在人烟相对稀少的地方,有繁华,有天然,有山有水,还有夕阳的光辉,这样的画卷,是神仙眼中的,若要画出来,人世间总缺乏如此有层次的笔墨,哪里能画的出这种太平安逸之美。

如果不看下半首,这个王安石真是心情恬淡明爽,江山如画,说的是太平之景,享受的是半在人间半在天上的晚秋之美。名字可以叫做金陵秋眺或者秋望。老相国归隐之笔大气恬然。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这个不是立足本朝来写,王安石所在宋朝,此时如日中天,至少表面是如此,宋朝的繁荣度是胜过前朝的。他所看到的繁华也正是如此。他这是说的怀古,金陵的六朝往事。

想当年金陵作为六朝都城,何等繁华,但是六朝亡国之恨,却连绵继续。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六朝兴衰轮回,都逃不过兵临城下的悲剧。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我自己登高,对比古今,随意感叹一下兴亡荣辱而已。

王安石用词非常淡,几乎都只是一笔而过,所谓门外楼头,不仔细品,是会忽略许多重大的历史的。但细品,却是举重若轻,他什么都写了。门外楼头哪里有什么好事,繁华瞬间风流云散,背后是如此太平画面被毁掉。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

那过去六朝的兴衰往事都像流水无痕。只看见年年秋草还生。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这其实是重要的一句心声,照应那上阙酒旗高挂的现世太平。说的是现在的歌女,仍旧拿六朝故事做卖点来吸引客人,仍旧唱着往日繁华。

但是如何不是说,现在的人沉醉在眼前的小太平里,并不知道亡国之事,随时而来?

这首词的魅力在于开阔恬淡,要紧的地方也不会展开说,但正是这首词,被苏轼赞叹,说王安石是一只野老狐狸精。

一,将浓重的忧患包裹在一片祥和里。夸了本朝。

二,赞叹王安石的历史眼光,理解他所做的一切并非个人荣华,而是为了国家避免六朝覆辙。

三,王安石居安思危,有忧患意识,有太多装睡或者沉睡的人了,王安石一声叹息。

四,“野老狐狸精”是赞叹王安石能从大历史看兴衰,用词老道淡雅,忧患深藏半露。

到此,苏东坡理解了王安石变法的动机,他不是为个人也不是为党派。宋朝的家底,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但是朝官应该是明白宋朝的实际实力的。北有强敌,国库空虚。宋神宗之所以顶着一切压力支持王安石,他是当家人,一但有事,他就是亡国之君。但是大刀阔斧的改革毕竟动了许多官员的地产收入和利益。

王安石贵在分文不取以利国家,苏轼也骄傲在嘴炮的后面,是他并非大地主大官僚,他也是清廉爱国的一生,只不过看见不对的,他要说出来。

按道理命运到此,两个人是陌路,毕竟苏轼是这次改革的实际受伤者,他赔掉了大好的年华,险些人头落地,还被权贵防范,将自己贬到黄州,说叫安置,实际就是找个地方流放监管。

但是五年之后,苏轼从黄州离任,亲自去拜访在江宁已经多病衰老的64岁的王安石,去见一这位同样内心浩大孤独的爱国老人。

他们达到了高度的互相理解并引为知己。苏轼在写给王安石的盖棺论定里,饱含赞美,“卓绝万物,足以风动八方。”这也是苏轼不以自己荣辱来评价王安石的证明。

实际苏轼也是个硬骨头,你说新党倒台,旧党上任,你也该弹冠相庆,但他依然故我,旧党不对的地方,他照旧不留情面。所以在王安石之后,苏轼的仕途也颇坎坷,但是他和王安石一样,坚持自己的信念,用自己的方式爱国,看淡得失,不计荣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