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朱子彦: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才智可论高下吗?

2020-11-02 12:06:47 作者: 访谈|朱子彦

《司马懿传》,人民出版社,2020年6月

澎湃新闻:司马懿一直担任文官,为何在魏明帝时“由文入武”,且成为魏国的军事重臣?

朱子彦:司马懿高祖司马钧出身行伍,任征西将军。曾祖司马量官至豫章太守,祖父司马儁任颍川太守,父司马防历官至京兆尹。我们从司马量及其子孙所任官职中获得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其家族已受到儒学传统的熏染,开启了整个家族偃武修文、向崇文尚儒的文人世家转型。司马懿入仕之初,任曹操相府文学掾,后历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主簿、太子中庶子、丞相长史等官,然皆为文职。至魏明帝时,司马懿才正式“由文入武”,恢复其“将种”家族的本色。

司马懿“由文入武”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魏明帝的安排,司马懿身不由己。魏明帝曹叡是一个很有作为的雄略之主,其处事刚毅,明识善断,深谙御臣之道,即位不久就政由己出,使其父曹丕安排的四个辅政大臣形同虚设。他藉口吴蜀战事频繁,多次将曹休、曹真与司马懿调往边境,令其停留京师的时间十分有限,有效降低了三人对中央朝政的影响力。其二,是当时客观形势的需要。魏明帝时期,由于吴、蜀不断地进犯,“孙权、诸葛亮号称剧贼,无岁不有军征。”故曹魏的四方都督责任重大,中央往往派比四征将军地位更高的重号将军,如位比三公的车骑将军、骠骑将军,甚至是大将军、大司马亲自担任。太和元年(227)六月,魏明帝命骠骑将军司马懿驻守宛城,都督荆、豫二州诸军事,与已都督扬州诸军事的大司马曹休东西策应,共同对付吴国的进犯。司马懿就任的新职事权颇重,这表明他已完全“由文入武”,成为曹魏都督一方的重要将领。

作为文臣的司马懿,从中央转入地方,并担任都督一方的军事将领,这是其人生历程的一次重大转型。在龙争虎斗,战争频仍的汉魏时期,非用武治戎不能立国。正所谓“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曹操、诸葛亮、周瑜、陆逊等人皆有文治武功,但主要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而威震诸侯,闻名天下。故司马懿若要于日后掌握朝政,则必须要在魏国朝廷中树立崇高的声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则必须要建立显赫的军功。曹丕去世后,司马懿虽然成为辅政大臣,但在曹魏政权内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权威。司马懿多谋善断以及其治国理民的政治才能虽已崭露头角,然而,其军事才能究竟如何?尚有待于实战的检验。

司马懿从后半生才开始亲历戎机,指挥魏军,征战南北。其面临的主要军事对手有三人:即孟达、诸葛亮、公孙渊。司马懿对阵诸葛亮,只能采取相持坚守策略。但是其对孟达和公孙渊却取得了完胜。司马懿平定孟达之战,堪称其军旅生涯的杰作,此战的胜利,奠定了司马懿在曹魏军界中的地位,使其在曹魏军界中树立起一定的威望,日后和曹真并立,同为曹魏后期最善于用兵的军事将领之一。

研究三国人物,诸葛亮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熟读寿志后,我愈益觉得,诸葛亮既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但其身上也有不少卡里斯玛的气质。这个问题,治魏晋史大家周一良、田余庆先生都曾指出过,只是他们在文章中点到为止,没有展开检讨与分析。长期以来诸葛亮的事功、智慧、德操皆被世人无限夸大,很多治汉魏史者也对不利于诸葛亮形象的史料记载视而不见。比如诸葛亮北伐时,孟达本欲起兵配合诸葛亮,夹攻曹魏,这对于蜀军极为有利,但诸葛亮不顾北伐大局,反而借司马懿之刀诛杀孟达。另外,他还排斥打击李严、魏延、廖立等人,导致蜀汉后期人才极度匮乏。关于诸葛亮有“自取”之心的观点虽经我缜密考订(可参阅拙文:《九锡制度与汉魏禅代》,《人文杂志》2007年第1期),推论有据,但似乎大多数人仍难以接受。我想,这可能还是受到几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以及《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塑造成忠君圭臬,道德楷模的影响,加之传统的儒家纲常伦理道德观的深入人心,“篡位”之词被严重污名化。其实要是诸葛亮真的北伐成功乃至统一天下,他完全有资格受禅,代汉称帝应视为顺应历史潮流。正如古人所云:“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