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新 | 我们要做的是历史的侦探而不是卫道士

2020-10-26 10:32:49 作者: 郭立新 |

收藏周刊 梁志钦

本文原载于2020年8月9日《新快报》收藏周刊。

约访的时候,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立新正开展第六届中山大学“历史、考古与文明研究生暑期学校”的课程。作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便进入考古行列的学者,郭立新对考古工作有自己深刻的判断与要求,“走出书斋,深入社会,去到那历史的现场,田野调查、考古发掘和实物观摩”是他认为的基本要求,而他更强调,“我们要做的是历史的侦探而不是卫道士。”

郭立新,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系考古学及博物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

收藏周刊:当初您是基于什么考虑选择了考古专业?

郭立新:首先是好奇心,我很早的时候就对人的本源、文化的本源有浓厚的兴趣。

收藏周刊:您入读考古专业之后,多久才去到真正的考古现场?

郭立新:到南京大学读书不久,我的导师张之恒先生就带我们到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工地。1994年我跟现在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老师一组,在万县沿着长江干流进行文物普查和试掘,为三峡水库文物保护工作做准备,同年还参与了上海马桥遗址的发掘。

郭立新在湖北十堰市焦家院遗址发掘

收藏周刊:第一次到考古现场的感觉跟想象中有什么不一样吗?

郭立新:现实跟理想的确会有差距,一开始自己是为了探究人类的来源、人类的历史等宏大主题而学考古的。但真正参与挖掘,其实面对的是很碎片的东西,可能是一些很残碎的陶片或瓷片,也可能是一个毫不起眼的遗迹。要达到自己的理想,要走很长的路,而且未必能到达终点。所以,支撑考古工作持续推进的最大动力,首先是好奇心和兴趣,其次是对本职工作的热忱,还有不断获得大大小小的新发现的乐趣。

收藏周刊:很多人会把考古与“神秘”联系在一起,这是考古所要解决的是神秘的历史问题,而考古工作本身也被赋予了神秘性。

郭立新:很多人对考古有好奇心并不奇怪,毕竟考古所接触的是古人的生活,是非常遥远的时代留下的东西,跟现代社会有很大的不同,考古人经常是在做时空穿越。

焦家院宋墓遗址出土文物

收藏周刊:那是否进入考古的职业领域的门槛会比其他专业高?从而使得不少人也认为要从考古职业中出头也比其他专业要难?

郭立新:我反而认为,考古并没有门槛,一定要说门槛,那就看好奇心的程度了。能否有出头,取决于自己对历史的求知欲、解谜欲望的强烈程度。当然,考古学是一门非常综合性的学科,有人说它是文科中的理科,是理科中的文科。考古发掘碰到什么,在复原时如果需要什么样的知识背景,就得去了解什么,所以,除了历史、地理等必须具备的知识外,还经常需要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去学习化学、物理、环境科学、生物学、材料学等。比如,我们最近在研究中国青铜冶炼技术的起源,就得了解矿物学、化学等好多背景知识。所以,我经常跟学生说,做考古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决心。当然,这并不等于说,考古专业难出头。曾经有过一个调查,北大哪些毕业生成功率高?考古专业好像名列前茅。实际上,跟文科其他专业相比,考古专业学生的培养一定会包括田野考古训练和一些必要技术的训练,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和提升,是很有帮助的,比如,动手能力、观察力、想象力甚至沟通和管理能力,都有帮助。而且,考古专业出身的职业范围也很广,在全国不仅仅有从上到下的考古所系统、文物保护系统,还有很多博物馆、文物鉴定机构、文物拍卖行,以及高校与研究院所等。但可以肯定的是,考古一定不是发家致富的最佳途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