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为何会衰落?可能人才的缺失是魏国衰落的根本原因

2020-10-17 12:54:27 作者: 魏国为何会衰

文/格子道历史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史记》

此为魏惠王对儒学大师孟子的提问,问的是如何提升魏国的国力。魏国的发展可以说是战国时代起伏最大的,魏惠王之前,魏国是整个中原地区最强大的诸侯国,对时代的发展和格局的变化有着很大的决定权和话语权。

但是在魏惠王之后,魏国的国家发展却开始走下坡路了,尤其是还经历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两场重大战争的失败。此后,魏国直接从超级大国的地位上被拉了下来,战国初期的发展时段也由此结束。

对于此,就是魏惠王自身也对原因不甚明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魏国如此的发展状态呢?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明白为何魏惠王会找上孟子,也就不难理解魏国衰落的原因了。

一、魏惠王与孟子的千古问答

因为魏国国家地位的衰落,魏惠王就这一问题找上了儒学大师孟子,并且向孟子询问如何为国家寻求利益。针对这一问题,儒家大师孟子自恃甚高,他首先将魏惠王批评了一顿,他说,魏惠王作为一国之君,怎么能够言及利益呢?

如果一国之君说利,那么上行下效,臣民们也会言及利益,如此,国民都在为自身寻求利益,又有谁还会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呢?这是孟子的主流观点之一,叫做何必约利?

之后,孟子又为魏惠王规划了一条看似非常理想的道路,也就是儒家的王道主张,要求魏惠王从百姓的养生丧死等各个方面出发,首先安定好民风民俗,解决百姓的各类生活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达到王天下的地步。

但是孟子的这种答案站得住脚跟吗?实际上是不能的,因为战国时代本身就是一个天下大乱的年代,各个国家之所以会爆发战争就是因为在利害关系上的不对等,说白了就是因为利益而产生了纠纷。

在这个时候让其中一个国家不谈利益,那么还有什么发展的动力呢?当真就变成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所以孟子的答案对于整个魏国来讲没有实际的价值。

可是魏惠王与孟子的接触却没有就此终结,反而愈发的频繁。对于魏惠王来讲,他的出发点是要为国家寻找富强之路的,孟子作为儒学大师,他的观点自然是人尽皆知的,也就是说,魏惠王在问出问题的之前就已经知道孟子的答案了。

那么去问一个早已经知道答案的人问题,岂非是滑天下之大稽?由此来看,魏惠王对于孟子的礼贤下士更像是一场作秀。

当然,仅凭这一点,我们无法断定魏惠王的真实目的,但是当我们了解到魏国对于其他人才的态度之后,魏国的目的也就显而易见了。

二、对待人才的严宽内忌

我们从整个战国时代的发展历史来看,时代的格局大部分都是由专业的人才来改善的,比如说战国初期的商鞅,他用惊世的变法改写了整个战国时代的格局,让最为弱小的秦国便成了最为强大的国家,奠定了秦国霸主地位的形成。

比如说张仪,他的连横政策打破了山东六国的合纵,改善了秦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减小了秦国发展过程中的压力,甚至可以说是救秦国于合纵的危难之中。

再比如说范雎,他的远交近攻政策为秦国的发展登临巅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因为这样的政策才有了后来奠定秦国真正霸主地位的长平之战,才有了与齐国的交好,也才解决了东进过程中的后顾之忧。

这些人才都是秦国才发展的过程当中的关键。但是讽刺的是,这些人才最开始的选择都不是秦国而是魏国,可他们在魏国遇到了什么呢?是魏国的排挤甚至是折磨。

对于商鞅,魏惠王连杀他的兴趣都没有;张仪也是在贵族的纠缠当中饱受排挤,最终只能逃往楚国避难;而范雎更是受尽委屈,只能通过装疯卖傻来保全自身的性命。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