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庄河有位曾经的“钦差大臣”

2020-10-16 00:04:01 作者: 咱庄河有位曾

一百多年后,我们再论当年的那场战争,无论是李鸿章,还是李秉衡,无论他们如何努力,最终的结局还是失败。威海卫炮台的陷落,直接导致了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丁汝昌服毒自杀。

当年也有一些外国记者到战地观战,有一个名叫肯宁咸的记者,他写了一篇文章,刘公岛的陷落,北洋舰队的覆没,与本省的巡抚按兵不动,不应约发兵有直接的关系。不但国内有人责怪李秉衡,连外国记者也指出这场战争的失败原因,罪在李秉衡。感觉他挺冤的。甲午战败,朝廷有责任,中堂大人有责任。那些该杀头的放弃抵抗,临阵逃脱的带兵之将除了方伯谦斩首之外,没有一个人受到惩罚。朝廷没有惩戒李秉衡,必定有其原因。

庚子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最后清政府屈服了八国联军,随后联军将李秉衡等一百多王公高官列入事变祸首,要求严惩,清政府以李秉衡已经死了,不予以治罪,但下令追夺一切官职并撤销恤典,也就是说李秉衡应该得到朝廷的抚恤,统统予以剥夺。朝廷这一决定,让李家人陷入了困境,因为多年为官清贫,李家并无多少积蓄,李秉衡去世以后,他的妻子便没有了生活来源。都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是,李秉衡为官多年,他的家中却无丁点的积蓄。说出来可能无人相信,李秉衡在老家庄河青堆子,只有六间草房,家境十分清贫。但这却是真真切切的实事。好在李秉衡的大儿子李政均懂得中医,他靠着行医养活老母亲。那可是国家的一品大员,据当地老百姓说,李家没有高门大宅,院墙都不足三尺高。当朝的一品大员,日子过得竟然如此清贫,可能是千古一人。

《清史稿》对于李秉衡的评价还是公正的,说他清忠自始至终,受命于危难之时,大节凛然,即便是国家大臣,也不能以成败论也。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与局势,李衡量为朝廷尽了忠,虽然他的忠有些愚忠的成分,但他仍然不失为一个大写的人,无愧于自己担当的职责。用我们大连人的话来评价他,李秉衡是个实心眼子,死心眼子。从古到今,这样的忠臣可是太少了。来源:徐铎的笔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今年是庚子年,一百二十年前,也是庚子年,庚子年就是多灾多难的年头。一百二十年前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中华民族真到了亡国之际,义和团运动兴起,山东的义和团闹得轰轰烈烈,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这时候的李秉衡,他是坚决支持义和团的大臣之一。在庚子年义和团运动,李秉衡又站在了义和团一边,他赞成义和团抵抗洋鬼子,朝廷的军队打不过洋鬼子,义和团出面保家卫国,用今天的话说,人民群众挺身而出保家卫国,难道有什么错吗?后来,朝廷出尔反尔,将义和团视为祸国殃民之众,与洋人一道剿灭义和团,来向洋人求和。当朝廷要捉拿义和团首领时,李秉衡却是一直上书朝廷,为义和团首领开脱说情。西太后简直气得不行,亲笔赐给了李秉衡四个大字,“愚蠢保国”。李秉衡确实看不出那些蹊跷门道,确实有些“愚蠢”。

一八九七年,李秉衡被朝廷罢官。一八九九年,朝廷重新启用李秉衡,任命他为钦差大臣,查办奉天事件。因为事件太复杂,在这里也不详细讲述。钦差大臣在处置事件过程,秉公处置,对那些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他上奏朝廷,从严处置。并大胆奏请朝廷,重用能臣。使得奉天事件得到了解决。

那几年,国事太过于纷纭复杂,接下来,朝廷任命李秉衡为钦差大臣,后又钦差巡阅长江水师大臣。本来李秉衡身有重病,他向朝廷告假,朝廷正是用人之际,没有准假,李秉衡只好带病赴任。在那两个月里,他巡视几千里,历经五省,处置长江水师提督黄少春之流贪官,也奏请朝廷,启用一批能臣。李秉衡在武昌期间,接到光绪皇帝的谕旨,此时恰逢皇帝的三十岁寿辰,年逾七十的文武大臣都得到了加赏,李秉衡得到了降调四川总督著赏给头品顶戴。人生走到了此时,李秉衡官至正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