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庄河有位曾经的“钦差大臣”

2020-10-16 00:04:01 作者: 咱庄河有位曾

历史确实对于李衡秉来说十分不公平,在中法战争中,英勇杀敌的老将冯子材固然有功劳,但李秉衡照样功不可没,而且是大功,因为他是整个战役的主将,不但指挥有功,负责后勤保障,统领整个战役全局。如果没有后勤,也不可能打胜仗。李秉衡这功劳偏偏就无声无息地没了,说起中法战争,说起镇南关大捷,人们只知道冯子材,而不知有李秉衡,李家人跟谁说理去?确实,这是历史对李秉衡不公平。当然,中法战争的意义也没有让清政府好好地利用起来。那时候,清政府即便是获得胜利,也以败论处。殖民者的权益如何在中国得以受到保护,仍然如旧。

你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大臣,朝廷有眼,1900年庚子之变时,李秉衡已经身为巡阅长江水师大臣。像李秉衡这样没有靠山与后台的官员,能够平步青云,走到官至一品大臣的位置,用不着多说,可想而知他是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说到历史人物,不能光说他的功绩而不说他的败绩。李秉衡应该算是一位值得后人尊敬的末代封建官员,他为那个时代做过不少贡献。但他的一生,也有说不明白的经历。光绪二十年,李秉衡授为安徽巡抚。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后,清廷调李秉衡为山东巡抚。战事一起调往前线,这本身就对李秉衡就是一个考验。经过黄海海战,北洋水师受到日本联合舰队重创后,日本夺得制海权,数日之后,日军陆军第二军在花园口登陆,攻克金州,大连湾炮台不攻自破,日本兵临旅顺城下。旅顺防务吃紧,守旅顺的淮军精锐这时候不是积极备战,而是各怀鬼胎,想着怎样保命。

我曾经多次写过甲午战争中清朝军队的表现,那是贪生怕死可怜奴才相毕露。像龚照屿、黄仁林、赵怀业之流,因为他们是李中堂的嫡系,丢了国土阵地,拿出一万到三万两不等的银子,那个名叫卫汝贵的将军,大约拿出了五万两银子,便免去杀头之罪。国难当头,纵有一千个理由,放弃抵抗,并将国家主权拱手相让于入侵者。身为一名军人,他们不是保卫国家保卫人民,而是临阵逃脱。必定是死罪,而且是斩首之罪,而他们呢,却因为行了贿而活着。

光绪二十一年,攻克辽东的日军决定攻下山东,彻底消灭北洋舰队,接下来便从辽东向山东进攻。朝廷闻讯,电谕李鸿章、李秉衡二人“飞饬各防军,昼夜逡巡,实力严防,不得稍有疏懈”。李秉衡接到电谕后,也做了一些防御布置,威海后路“情形均属万紧,惟有就现有兵力,分布各岛口,嘱饬各营昼夜逡巡瞭望,无敢疏虞。”实际上,李秉衡量并未认真采取积极防御对敌作战措施,他把兵力零星分布在东起成山角、荣成,西至宁海、烟台,“共三百里之遥”的漫长防线上,不分主次,分兵把口,致使防务过长,显得薄弱。

日军在荣成湾登陆后,李秉衡没有驰援前线,只派少数军队前往迎敌。二十五日,日军自荣成登陆后,攻陷刘公岛炮台,北洋水师最后全军覆没。如今流行的一个说法,就是因为少了山东驻军出兵支援,炮台才被日军攻陷。如今表现李秉衡率领兵马支援威海,关于甲午战争的一个电视剧里面有这样一个场面,当李秉衡量听到日军已经攻陷了刘公岛,他率军半途而返。给人的印象不是民族英雄,而与那些贪生怕死之流的官员们没有什么两样。我对李秉衡的研究不深透,不知他当时是怎样的思路,他应该拼死一战,如果拼死一战,也会留下千古英名。他半途而返,大敌当前,不去拒敌,纵有一千个一万个理由,也难以服人。这件事后,李秉衡自请交部议处。同时也电告朝廷,日本人攻势太猛,威海危机,烟台亦岌岌可危。他向朝廷说明,自己的兵力太过单薄,不能御敌。他请求朝廷,将贵州古州镇总兵丁槐所部五营截留。李秉衡的奏请得到了朝廷恩准。

从此事可以看出,李秉衡率军半途而返,朝廷并未怪罪,说明,当时的形势确如鉴堂先生所言,强大的北洋舰队,强大的淮军尚不能与日军抗衡,何况山东一省之兵,况且这一省之兵在战前有数营兵马调防别处。因为援兵迟迟不达。威海卫南帮炮台失陷,接下来,北洋舰队便落入了四面楚歌的危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