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简介和古诗文阅读

2020-10-13 20:04:17 作者: 《诗经》简介

第三章,下衣也不要分你我了,赶紧修整好铠甲,拿好兵器,一起共同杀敌!

这首先秦时期的战歌,在如今的网络世界上仍然十分流行,很多穿越小说里甚至常常把它作为国歌使用。这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确实表现了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如何阅读古诗文

1、通假

在古诗文里,通假字非常常见,通假就是"通用、借用"的意思,据用读音或者字形相同、相近的字来代替。

如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这里的 女 就代表 汝,也就是你的意思。

还有常见的 大 通 太,反通返,见通现,说通悦,亡通无等等。我们阅读古诗文时,如果一时觉得不通,就可以想象是否是通假字。

比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不是说智叟死了,然后回答,这样的话就很灵异了,对不对?这里的意思自然是:智叟无以回答,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的意思。

回到这首诗上,与子同泽,自然不是说和你一起在水塘里滚泥巴,而是这里的泽通衣字旁的’襗‘,(注意泽的繁体是’澤‘,所以它和襗是形似的通假),也就是相当于如今的汗衫一类的内穿衣物。

2、文言文谓语助词,之乎者也,焉哉矣

“之、乎、者、也”是文言文里常用的语气助词,另外还有焉、哉、矣等词。

我们以和与子同袍等意思相近的一段话来说明: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 《论语.颜渊》

这段话里,我们首先就看到了一个通假,也就是亡同无。第一句话,一个叫司马牛的人很忧愁地说道:"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

子夏就回答道: "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说,’商‘【注2】听人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里的’之‘,在古诗文里的用处实在是太多了。我们根据语义可以猜到,(对了,猜是阅读里非常重要的方法), 这里的之是代指,用来代替曾经从他那里听说这句话的那个人。没错,这就是之在文言文里最常见的用法,代替称呼人或物,学术上叫指示代词,相当于“此”处,“这”个,那个,’他‘之类的。

比如,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之子,是送她,于归是去成亲的意思。

从成语取而代之,就更容易理解,这里的之是代词’他‘的意思了。

再看下面,"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里的’之‘,是”什么什么的“意思,这句话自然就是:四海的里面(也就是全天下)都是自己兄弟。

这里的’也‘,是古文里的常见语气组词,常常和者搭配使用。大概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的’啊‘,表示很肯定。比如“南冥者,天池也。” 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南边那个大海,就是天然的大池子啊“,’者‘也有许多用法,在这里是语气词,也就是做一下停顿,然后引出下文。

最后一句”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乎‘,常用在问句中末尾,相当于“吗、么、呢”。这句就可以翻译成: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之乎者也,在古文中有相当多的用法,我们现在不一一说明,也没办法全部记下来,大致上,我们记下如下几种

之:代称他、她、它,表示什么什么的,还有记住一个表示动词,表示到什么什么地方去,如”吾欲之南海“,表示我想到南海去。

乎:相当于“吗、么、呢”等,用于加强语气。如《论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者:指代,表示什么什么样的人、事、物如《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表示,自知的人。还有就是停顿,以引申一般和’也‘搭配,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也:常用作语气词,表示判断语气,如“此开卷第一回也。”

另外,

焉:相当于“怎么”、“哪里”、”什么“,多用于问句,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也可用作代词,表示’此‘,’这里‘等意,如《左传·隐公元年》:“制,岩邑也;虢叔死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