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外交家随何是怎么说服英布的?过程竟被后人引为典范

2021-08-25 22:13:23 作者: 汉初外交家随

  随何和萧何只差一字,两人的地位和身份却相差了十万八千里。然而正是刘邦在选谁说服英布时,他挺身而出,使得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演说家有了一展自我才华的机会。

  他说服英布的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后人引为典范。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随何兴冲冲来到九江后,英布命太宰(古代一般指大臣,在秦汉时指专管膳食和宴会的官员)招待他,自己避而不见。一连三天过去了,随何再也等不住了,他对负责接待他的太宰说话了。他说我来这里已经三天了,大王连见都不肯见我,他心里分明是认为楚强汉弱,心里很矛盾,不能做最后的决断。但我既然来到了这里,好歹也得见上一面吧,谈得拢就谈,谈不拢就拉倒,这样拖着总不是办法吧。

image.png

  太宰只好向英布去请示,英布想想也有道理,既然如此,那就见面吧,在自己的地盘上,还怕谁不成?

  于是,英布接见了汉朝特派使臣随何一行,并在一间古香古色的大厅里进行了面对面的会晤。这次会晤充分展示了随何“演讲师”的风采,堪称经典。

  “汉王派我到此,想看看大王近来贵体安康?”随何的语气很柔和,必要的客套还是要的。

  “我一直好好的。”英布没料到他已经在下套了,实话实说。

  “那为什么我到了大王这里,大王却托故不见呢?”随何单刀直入。

  “我最近很忙。”英布一脸难色。

  “忙着与楚王亲近吧?顺便问一句,大王只与楚王亲近,却不与汉王亲近,这是为何?”随何咄咄逼人。

  “本王曾是楚王部下,这九江王亦是他分封给我的,我怎能不跟他亲近?”英布的脸色有点凝重,却并没有动怒。

image.png

  “你亲近是假,想找个依托是真吧。”随何说话太不“随何”了。

  “呃……”英布张大了嘴。

  “但据在下所知,你并不甘心真心实意归于楚王。”随何开始发威了。

  随后,他指出了英布对楚王不真心的两点理由:

  第一,当初项王亲自带兵去齐地“剿匪”时,按理说你应该亲自带兵去当先锋,但当时你却只拨了四千人马就把这件事打发了。

  第二,不久前汉王带领众联军向彭城进发时,项王在齐地远水解不了近渴,你离彭城最近,为什么眼睁睁地看着彭城被破,而不发兵去救援呢?

  这两点说得英布无言以对。随何知道自己的话已击中了敌人的最软处,于是继续往下攻,“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的不忠心,项羽自然会心中有数,一旦他迁怒于你,派兵来声讨,到时候你只怕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英布此时已彻底变成了哑巴,随何的话句句说到了他的心坎里,但要彻底说服他,还得使出最猛的药。随何知道最后要消除英布潜意识里的“楚强汉弱”观点,让他放心大胆地归降汉王。于是,接着进行“个人表演”。

  他说楚军的强大只是暂时的,而汉军虽然较弱却可以在楚汉相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他的话粗粗一看似乎有点违背逻辑,汉军为什么能在劣势中处于不败之地呢?

  随何随后便进行了解释。

image.png

  第一,汉王所占的地理位置很有利,汉中、关中无不是易守难攻的交通要道,现屯兵荥阳占据军事要点,可以很轻松地阻止楚军的西进。而楚军攻汉势必劳师动众,一旦失利又没有险峻的交通要道可守。从这里来看,汉王几乎已立于不败之地了。

  第二,退一万步来讲,就算楚军能打下汉军的军事重地荥阳,向西挺进,但其他各路诸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不得不联合起来对付项羽,这样项羽胜利了反而是祸害。

  这两点一分析后,他的精彩演说也接近了尾声,最后他进行了总结性的发言:你是把自己托付给必胜的汉王,还是把自己托付给必败的项王呢?

  英布心有所动。

  就在英布对汉王心动,正要采取实际行动时,事情突然再起波澜,项羽也派使者来了。他的目标很明确,催促九江王英布助楚军去攻汉。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