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为何将北魏都城迁往洛阳?为了实现统治中原的需要

2021-05-07 23:56:40 作者: 孝文帝为何将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五岁即位太和十四年亲政三十三岁驾崩,在他短暂的生命中为北魏以及古代中国的发展,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他是一位锐意改革、积极进取的皇帝,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改革,使北魏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到大力发展。

image.png

  尤其是发生在公元493-494年的北魏迁都运动,将北魏的政治中心迁往洛阳,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北魏政权,同时也从大方向上促进了民族融合。

  如果从北魏民族发展的历史来讲,其实不断“向南迁徙”摆脱恶劣环境,其实既是拓跋鲜卑的历史传统,也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一个初衷。

  同时通过由平城迁都洛阳行动,也能够在一个程度上实现孝文帝拓跋宏的政治理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特别倾慕汉族文化,他希望通过迁都洛阳离中原文化更近一些,这其实对于鲜卑族政权“实行汉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从历史角度来看拓跋氏鲜卑政权,在不断强大的过程中从未离开过“南迁”这一基本国策。

  孝文帝曾对群臣说:“卿等或以朕无为移徙也 。昔平文皇帝弃背率土 ,昭成营居盛乐,太祖道武皇帝神武应天 ,迁居平城。朕虽虚寡,幸属胜残之运,故移宅中原,肇成皇宇。卿等当奉先君令德 ,光迹洪规” 。

  其实北魏孝文帝迁都与先辈的影响密不可分,在其迁都之前拓跋鲜卑就曾多次迁都。而离孝文帝最近的一次迁都,即公元396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成。

  这位皇帝在迁都之后大力实行改革,同时对汉文化也十分推崇而“仿汉制”也是其统治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其实是孝文帝迁都的政治考虑。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思想,除了受到民族迁徙习惯以及祖制的影响之外,其实让孝文帝拓跋宏下定决心迁都的原因,还有本国所处之地的恶劣环境。

image.png

  南朝史载 :“土气寒凝 ,风砂恒起 ,六月雨雪。议迁都洛京。”,当地的恶劣环境不仅会影响人民的生活,而且还对农业、畜牧业以及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危害。

  公元495年四月,孝文帝“欲自泗入河,溯流还洛”遭遇群臣劝阻。孝文帝曰:“我以平城无漕运之路 ,故京邑民贫 。今迁都洛阳,欲通四方之运,而民犹惮河流之 险 ;故朕有此行, 所以开百姓之心也。”

  当时北魏的国都平城地理位置非常偏僻,而且当地多山、气温寒冷,不仅不适合发展农业,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北魏的经济产生了束缚和制约。同时,还要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粮问题,所以这也是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客观原因之一。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小时候由于北魏道武帝崇拜汉文化,所以他小的时候其实受过非常好的汉文化教育。在大量的汉文化典籍中,他了解到了汉文化的魅力以及实用性。

  所以他在当政之后在本国大力推展汉文化活动,其中让鲜卑族的贵族“改穿汉服”,就是孝文帝拓跋宏仰慕汉文化以及汉民族的一个重要表现。

  基于这个原因孝文帝迁都洛阳其实也是为了能够离中原王朝更近一些,这样就可以学到更多汉文化。如果从政治因素角度来看,其实北魏孝文帝拥有比较完整的“大一统理想”,而这种思想其实也是他学习汉文化的结果。

  为了实现统治中原的需要,他将北魏的政治中心迁往洛阳,而洛阳曾经是很多中原王朝的国都,孝文帝也正是看中了洛阳的政治象征意义才会迁都到此。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的政治意义

  洛阳位于古代中国的“中心”位置不仅四通八达,而且还曾长期作为很多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可谓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王权象征,《李宝附承子韶传》载: “洛阳九鼎旧所 ,七百攸基,地则土中,实均朝贡,惟王建国 ,莫尚于此”。据《冯熙传》载: “洛阳虽经破,而旧《三字石经》宛然犹在, 至熙与常伯夫相继为州 ,废毁分用,大至颓落 ”。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