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发明于什么时候?古代雕版印刷有哪些弊端?

2020-12-12 20:59:52 作者: 雕版印刷发明

  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称,扬州是我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之一,是我国国内仅有保存全套陈旧雕版印刷工艺的城市,国家十分重视非物质文明遗产的保护。下面趣前史小编就为我们带来具体的介绍,一同来看看吧!

image.png

  跟着印刷种类和数量的急剧增加,每印一种书就要雕琢一回板,消耗的人力物力适当可观。所以,就向人们提出寻求一种更简洁、更经济的印刷技术。至迟到唐代后期,现已有了用单个佛象印接连重复印制的千佛象手卷。曩昔英、法、德、日等国家的考古队在我国新疆各地曾发现过许多的这种千佛像手卷。英国博物馆藏有一幅这样的手卷,全长17英尺,约合5.18米,上面印着468个佛像。

  别的,在雕板进程中,刻错字是难以避免的。假如刻错一个字就废掉一块板太惋惜、太浪费了。聪明的工匠们想出一个弥补的办法,便是用凿子将错字挖掉,再用一块相同大的木块刻好字补上。这些都为活字印刷术的创造供给了经历、学习。由此可见,尽管活字印刷术是毕昇个人的创造创造,但这儿边的确凝聚着前朝历代许多劳动者的才智。

  印刷术的创造自从有了纸今后,跟着经济文明的开展,读书的人多起来了,对书本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了。

  晋朝初年,官府有书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南北朝时分,梁元帝在江陵有书本七万多卷、隋朝嘉则殿中藏书有三十七万卷,这是我国古代国家图书馆最高的藏书记载。除了官府藏书,私家藏书也越来越多。比方晋朝郭太,有书五千卷;张华搬迁的时分,单是转移书本,就用了三十辆车子。印刷术创造曾经,只需官府和郭太、张华那样的有钱人才干有这么多的藏书,一般人要得到一两本书也很不简单,由于那时的书都是手抄本。要抄这么多的手抄本,得花费多少人力呀!这种状况假如不改动,怎样能够满意社会上的需求呢?

  前史上常常有这样的状况:一项科学创造,只需社会上迫切需求它,一起又有发生它的物质条件,那么,它就会很诀呈现的。雕版印刷术的呈现便是这样。在雕版印刷术呈现曾经,社会上现已广泛应用印章和拓碑。印章有阴文和阴文两种,阴文刻的字是凸出来的,阴文刻的字是凹进去的。“假如运用阴文印章,印到纸上便是白底黑字,十分夺目。可是印章一般比较小,印出来的字数究竟有限。刻碑一般用阴文,拓出来的是黑底白字,不行夺目。并且拓碑的进程比较复杂,用来印制书本也不方便。

  可是,拓碑有一个很大的优点,那便是石碑面积比较大,一次能够拓印许多字。假如截长补短,把拓碑和印章的各自特色结合起来呢?状况当然就不相同了。我国劳动公民在拓碑和印章这两种办法的启发下,创造了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的办法是这样的: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依据每个字的笔画,用刀一笔一笔雕琢成阴文,使每个字的笔画突出在板上。

  木板雕好今后,就能够印书了。印书的时分,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着,用自纸复在板上,别的拿一把洁净的刷子在纸背上悄悄刷一下,把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一页一页印好今后,装订成册,一本书也就成功了。这种印刷办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我们称它为“雕版印刷”。

  我国的雕版印刷创造于唐朝,并且在唐朝中后期遍及运用。

  依据明朝时分邵经邦《弘简录》一书的记载: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搜集封建社会中妇女典型人物的故事。编写了一本叫《女则》的书。贞观十年土长孙皇后死了,宫中有人把这本书送到唐太宗那里。唐太宗看到之后,指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来。贞观十年是公元六三六年。《女则》的印行时代或许便是这一年,也或许稍后一些。这是我国文献材料中说到的最早的刻本。

  从这个材料来剖析。或许其时民间现已开端用雕版印刷来印行书本了,所以唐太宗才想到把《女则》印出来。雕版印刷创造的时代,必定要比《女则》出书的时代更早。到了九世纪的时分,我国用雕版印刷来印书现已适当遍及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