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枢密院简介,枢密院与三衙的关系是什么?

2020-12-11 16:34:44 作者: 宋朝枢密院简

  枢密院是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安排,简称“枢府”。宋代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共掌文、武大权,称为东、西“二府”。《宋史·职官志二》说:

  宋初,循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掌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下面趣前史小编就为我们带来具体的介绍,一同来看看吧!

image.png

  又《通考·职官考四》说:唐末,诸司使皆内臣领之,枢密使始与宰相分权矣。降及五代,改用士人,枢密使皆皇帝腹心之臣……其权重于宰相。太祖授命,以宰相专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主武事,副使佐之。

  枢密使为枢密院之长官,或称知枢密院事,副长官称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或同签书枢密院事。其下设都承旨和副都承旨,担任“承宣旨命,通领院务”,由武官担任。还设编修官,不定员。枢密院“掌兵籍,虎符”,若得皇帝的同意,有调集戎马之权。枢密使的位置略低于宰相,与参知政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等统称为“执政官”。枢密使这一官衔在唐太宗时就设置了,但唐代的枢密使只担任办理军事情报,秘要情报之类,由宦官兼任,直至五代时还保存这个官衔。而宋代的枢密使位置抬得这么高,权利这么大,其原因是与其时国内外的阶级矛盾、政治形势有关。

  宋时阶级矛盾一开始就适当尖利。北宋初年就发生了王小波、李顺起义。在边境,又有契丹、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构成边防的急迫形势。内忧外患使得宋王朝需求一支适当巨大的戎行,方能抵挡少数民族的侵略和打压国内公民的抵挡,因此,就需求一个强有力的安排来办理这支戎行,这便是宋代建立枢密院的原因。一起,枢密使的建立又能够削弱宰相的权利,也是强化皇权的重要措施。

  所以,元丰改制后,枢密院照样保存下来。可是北宋的枢密使与中书的联系都极不正常。王明清的《挥麈录·后录》说:“枢密使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所言两不相知,以故多成疑贰。”宋神宗的御史滕达道也说,战守安危之所政,中书主打,枢密使主守,这样怎么能制胜呢?明确指出这种相互操控所形成的殆误军国大政的坏处。南宋统治者接受了这一经验,为了抵挡经常性的对外战役,不得不实施兵政合一,建立“平章军国重事”这一官衔。

  北宋初年,依然沿用后周的准则,由殿前司和侍卫司统领悉数禁军。可是赵匡胤在禁军的人事安排、安排编制和布置等方面,都作了严重的调整。据《长编》卷2记载: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的一个晚上,赵匡胤把从前协助他攫取政权的禁军首要将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人请来喝酒,对他们说,自己当了皇帝后整天胆战心惊,还不如作节度使高兴。

image.png

  石守信等人说,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赵匡胤说,你们尽管没有异心,但假如你们手下人贪心富有,一旦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想不干也不行呀!石守信等人体会赵匡胤的意思,大为震动,次日即称病,自动要求免除军职。赵匡胤容许给他们以优厚的待遇,同他们结成儿女亲家,说这样就能够使“君臣之间,两无猜忌”,赵匡胤就把石守信等人调到外地去当节度使,脱离他们本来把握的戎行,这便是有名的“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在免除石守信等人的军权之后,提拔了一批资格较浅,简单驾御的人当禁军将领。但便是对这些人也严加操控,处处防备。

  一起,赵匡胤还取消了殿前都点检和殿前副都点检这两个职务,由殿前都指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别离带领禁军,合称“三衙”,互不统属。禁军从此没有统帅,将领别离听命于皇帝自己。“三衙”长官都指挥使之下,各设副指挥使,都虞候,副都虞候各一员。真宗时,废弃侍卫两司的都虞候之职。南宋时,殿前司掌管殿前各班、直和步、骑各指挥的名籍,侍卫亲军马、步军司分掌马军、步军各指挥的名籍。并担任属下戎行的办理、练习、戍守、升补、赏罚等政令。“三衙”与枢密使所掌之兵权不同:枢密使有出兵之权,而无统兵之重;三衙有统兵之重,而无出兵之权。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