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节有哪些传统风俗?时令饮食有什么历史由来?

2020-12-10 23:11:57 作者: 花朝节有哪些

  花朝节的传统风俗和时令饮食有哪些?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传统风俗

  夏历二月十五祭日、八月十五祭月。周历改为春分祭日、秋分祭月。所以周礼以来,二月十五一直是和春分同等地位的仲春之气。帝王在春分祭日,更多在礼法和宗教上,由于民间不能随便祭祀日月,因此民间对春分秋分的热情和美好庆祝逐渐转移到古夏历,既二月十五和八月十五上。并赋予了百花生日(花神生日)和中秋团圆这样的地位,所谓春花秋月,世间最美,花朝对月夕,一春一秋。花朝,在二月十五,是春天中最美的日子;月夕,在八月十五,是秋天中最美的日子,他们分别以春花和秋月画出了最美的一首诗,被民间所接受乃至憧憬。

  可惜唐宋以后,花朝逐渐被清明所代替,活动也转加在了清明上,春天中集大成者的日子无论花朝还是上巳都集合在清明上;只有秋天中的七夕、中秋、重阳还存在着。

image.png

  关于花朝的日子,由于被春分所替代,民间对古祭日的概念并不是十分确定,这并不像中秋,与满月这样非常明确的信号,因此日期有很多,但都在仲春,有二月二(龙抬头)、二月十二、二月十四、二月十五四种说法。准确应是二月十五望日,因为从对应的角度上。

  虽然不是明确的女儿节,但也在民间被成为姑娘会,女孩在这一起也借此相聚玩耍,互相认识结交朋友。未出阁的女子最爱赏红拜花神,吃花糕,行花令,祈祷自己像花一样朝气与美丽。赏红一般与拜花神连为一体,清以前贵族士人也赏花剪彩,祭花神,到了后来逐渐变为女儿的专利,

  晋人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中说到:“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南宋《梦粱录·二月望》“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渐闻风俗,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望之时,最堪游赏。”《中华全国风俗志》“二月望为花朝节。盖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为花朝,八月半为月夕也。”《广群芳谱》引《翰墨记》、《秦中岁时记》,过花朝节的习俗在唐代已经流行于长安、洛阳等地。

  踏青

  以春分(二月出头)为踏青的开始;十五为高潮;到清明为尾声。立春,大气回暖,有春的气象但花草并未发芽;春分,草芽等草菜类开始生长;花朝,百花开始发芽;上巳,花开到成熟期;清明,树花都以发展成熟万物清明桃红柳绿。

  郊外赏花和花市

  (男女出游。赏花游春)幽人雅士,赋诗唱和,并出郊外各名园赏花;有的花农植花栽花插花载盆景,花市各色的花品,逛花市。唐宋时期好雅集,贵族士人郊游雅宴,于花下设行障坐席,女子游春野步,遇名花则设席藉草,以红裙递相插挂,以为宴幄,于亭边流水边烹茶对吟,传花令,抽花签,斗草,写诗,赏花,饮酒赋诗,观看歌舞,欢声笑语,持续不断,落花满天飞,拂了一身还满,醉倒于花下,甚是风雅。日本也有花朝节,樱花会,其风雅即如同唐宋,贵族于樱花下行雅,后来民间每个家庭带着家人于花下饮宴歌舞,不醉不归。

image.png

  在宋代以前,过花朝节的一些高雅习俗只限于一些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之中,在民间并不普及,自北宋开始,其活动又有了新内容,增加了种花、挑菜(采摘野菜)祭神等,并逐渐扩大到民间的各个阶层。明代:“幽人雅士,赋诗唱和,并出郊外各名园赏花”清以前士人贵族的过节方式一直变化不大。并兴写关于花的诗词,不仅雅士文人,童叟百姓皆在那天为最爱的花抒写下动人的篇章并进行评赏。

  祭花神

  (庙里烧香或者于花树下祭祀行礼祭拜)为花神设神位。清诗: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

  赏红(护花)

  (赏花;女孩贴红纸红线或五彩纸,绸带在花枝上,即献给花神的礼物来装扮花神,凭自己的喜好装饰花树打扮的越漂亮者为魁,边祈福,边赏花。)清顾禄《清嘉录·二月》:“(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缯粘花枝上,谓之赏红。”“春到花朝染碧丛,枝梢剪彩袅东风。蒸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尊助赏红。”夜间在花树枝梢上张挂“花神灯”,灯火与红花绿枝相映成趣。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