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第一场胜仗的战争利器是什么?打赢了仗为何还要签澶渊之盟?

2021-01-08 23:45:16 作者: 北宋第一场胜

  今日小编给我们带来北宋第一场胜仗和澶渊之盟的介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同看一看。

  一、御驾亲征

  公元1004年的秋天,秋风肃杀。

  边关紧迫文书一夕五至,宋庭表里焚膏继晷,焦灼不安。

  宋人打不过辽,仿佛像一道深可见骨的伤痕,牢牢印刻在宋朝君臣的心底。

  没有男儿不热血,没有勇士甘为奴。

  承天太后萧绰、辽圣宗耶律隆绪亲身带领20万大军南下,直逼黄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要挟北宋的国都东京。

  参知政事王钦若,携朝笏出班,奏请宋真宗迁都升州(今南京)。

  签署枢密院事陈尧叟,携朝笏出班,奏请宋真宗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

  新帝登基,朝局未稳,戎马粮草预备缺乏,辽人就为打一个措手不及。

  事实上,辽人等这个时机现已等了太久。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辽景宗皇帝崩逝,年仅12岁的儿皇帝耶律降绪继位,太后萧绰临朝听政。雄心壮志的宋太宗赵光义出动戎行二十万分三路伐辽,想一举克复石敬瑭割让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

  初期战事极为顺畅,宋廷克复了不少失地。

  但跟着西北路军米信部新城会战失利,东路军曹彬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市)被辽名将耶律休哥打败,宋太宗急令宋军三路大军撤离,并命潘美、杨业统率的西路军护卫大众内迁。

  监军王侁和主帅潘美指挥失误,怯阵先退,致使断后的杨业堕入重围,壮烈牺牲。

  此战的失利,导致宋人元气大伤,对辽的关系由进攻转为防护。

image.png

  当今,前史又重演了。不过战役的两边发生了对调。辽人倾举国之力,来势汹汹,计划毕其功于一役,完全消除宋朝。

  在实力相差过于悬殊的情况下,正面对战辽国无异于以卵击石、自掘坟墓,不如暂避矛头修生养息,以图重整旗鼓。

  宋真宗赵恒的眉头深锁,威严的目光扫过群臣。他知道群臣说的有理,但是他心有不甘。

  他一旦命令迁都,宋人将永久被笼罩在害怕辽人的暗影之下,抬不起头。这将是太祖陈桥叛乱以来,整个大宋的至暗时间。

  假如轻率命令出动戎行,如果慌乱兵败,无异于面对灭国之险。

  萧太后打得一手好算盘,辽国内部对她和韩德让的苟且之事议论纷纷,朝局多有动乱,她借战役来搬运辽国贵族的视野。

  赢了,没人敢置喙她的威望,和局,她能就此安靖边境。

  输,可能性简直为零。

  此刻的朝堂,静的能听到针落下来的声响。群臣屏气凝思,都在等着真宗做最终的决议。

  几个提议迁都的大臣,乃至把目光迎向真宗,热切期盼着真宗赞同他们的提议。

  满朝文武,只需一个人,看出了真宗眼底的愤恨,心中的热血。

  他便是任职副相才一个月的寇准!

  “提议迁都之人不坚定国本,都应斩首!只需依臣之计,大宋尚有胜算。”

  此言一出,激起千层浪。

  一时之间,惊异的目光、置疑的目光、嘲讽的目光、鄙夷的目光,尽数投射在寇准身上。

  寇准悠然出班,气定神闲剖析起战局:

  “辽兵孤军深入,粮草不继,将士疲敝,此乃兵家大忌。我城高墙坚,粮草足够,可迎耐久之战。太后萧绰举全国之力攻宋,全赖发动各大世家出动戎行出银,各大世家为了补偿本身耗费,抢夺萧太后所承诺的利益,必定人心不齐。而我大宋为了保家卫国,必定拼死一战,古云哀兵必胜。旧日辽国打败,最有利的不是将帅骁勇,不是高超,而是辽军铁骑,所向无敌。而我方,跟辽军演战数十年,现已造出令辽国人真实惧怕的克星。”

  寇准所言,有理有据,铿锵有力,惊醒了朝堂里的一些人。

  “宋人抗辽也有胜算”的想法第一次在大臣们的心中闪过。

  “卿所言,辽人的克星是何物?”

  “臣请官家容许一件事,臣方可说。”

  “你且说来,只需能打赢辽人,便是容许你十件、百件也没什么不行。”

  “臣请陛下御驾亲征。”

  朝堂上的气氛又凝了一瞬,朝臣们像迸裂一般,立刻站出来对立。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