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紫禁城是怎么防火灾的?都有哪些防火灾的举措?

2020-12-22 18:46:32 作者: 明代紫禁城是

  明代现已提出“降灾在人,防患在人,治墙为上策”的防火理论,所以产生了“防火墙”,所谓的防火墙便是几户人家一起出资制作一堵砖墙,避免火灾产生时火烧一片的状况。比如故宫那绵连成片的高墙其实便是防火墙,其总长度达到了15公里。那紫禁城内到底是怎么防火灾的呢?下面趣前史小编带着咱们一起来看看。

  紫禁城毕竟是皇帝寓居的当地,所以各种防火办法都是顶格装备,光靠防火墙必定不可。此外故宫中的70多口水井、308口和平水缸都是救活的重要手法,雍正即位后,还在宫中树立了有正式编制的火班,其间包含2名步军校、40名步军、8名内务府所属护军、20名披甲人、20名苏拉以及10名銮仪卫校尉,总计100人。

image.png

  但实际上假使宫中某处失火,宫女宦官们也会加入到救火的部队,“火班”的树立是树立专职化的消防部分,专门担任宫中的防火排查和救火使命。

  宫中火烛最要当心,日精门、月华门向南一带围房后,俱有煮饭值房......可将围房后檐改为风火檐......将宫内宦官编集成队,派头目一名,每十队立总头目一名,不光救火,即扫雪、转移什物,用人时只须点其头目,彼自齐集所属同往照料——《国朝宫史·卷三》

  别的皇帝们也会时时刻刻吩咐宫中的人当心用火,康熙年间产生了太和殿被烧的火灾,从那以后因而十分留意火烛的办理,“今寒冬有风之际,各宫灯光著用心谨防。不许恣意吃烟,著不时严察。”

  而在民间相对来说则没有紫禁城中如此严厉和完善,但也呈现了一种民间的消防队,叫“水龙局”,它是当地乡绅募捐出资一起树立的,其时呈现一种手动的机械式水车,能够完成向外喷水的功用,因而喻之为水龙局。

  但水龙局并不是一种遍及的消防队,它开端在南京呈现,而没有在全国分散开来,所以乍一看其实古时候的人们防火仍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个当地都有自己防火的独门窍门。而其间使用最广泛的还属防火墙,再加上砖瓦成为建筑材料之一。

image.png

  所以火灾现已不能够容易延伸开来,形成火烧一片的现象。别的不管是民间仍是宫殿之中都有喊火烛(腊月敲更)的风俗,从腊月初一开端到大年三十都会专门派遣一人走街过巷的敲着一面锣鼓大喊“寒冬腊月,火烛当心;谨防贼盗,门户关紧。柴间看看,灰堆清清;灶前灶后,火烛当心”。

  提示人们留意防盗和防火,因而这就呈现了咱们在影视剧中经常看到的一种职业化更夫,专门在夜间打更报时,以及提示人们留意防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