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沉到高端,华住双战略并举布局中国市场

2020-12-15 09:37:41 作者: 从下沉到高端

  据《2020中国酒店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酒店整体连锁化率为26%,与发达国家酒店品牌连锁化率60%以上相比,酒店品牌化空间依然巨大。与此同时,全国15-69间房的酒店家数为26.4万,占比达78%;而连锁化率仅占9%。

  由此可见,连锁化程度低、体量小仍是我国酒店业主要现状,也是未来行业提升的空间所在。

  疫情时代,依托大连锁优势,品牌酒店的抗风险能力更强,疫后复苏也更为迅速。2020年第三季度国内酒店业便已进入快速复苏通道。据华住集团三季度财报显示,不计被征用酒店,华住酒店的整体ADR(已出租客房的平均房价)为218元,环比第二季度提升17.82%。其中中档及高档酒店的出租率恢复至80.1%,同比去年同期仅相差6个百分点,且在持续回暖。截至2020年9月30日,华住全球范围内共有6,507家酒店及634,087间客房,旗下品牌包括汉庭、全季、宜必思、桔子水晶等。此外,华住于今年9月回港二次上市,踏上新的征程。

  依托大连锁优势,华住以超强的疫后复苏能力,逆势而上,带动整个中国酒店行业的重启。季琦在演讲中指出,尽管所面对的疫情冲击几无差别,但单体酒店与品牌连锁酒店在承压能力上呈现明显差异。因流量、品牌力、技术、供应链等方面的薄弱,大量单体酒店没能挺过此轮冲击波,从强化抗风险能力的角度出发,后疫情时代酒店业品牌连锁化加速是大势所趋。

  (华住世界大会上海站现场)

  正如季琦所言,今年的“黑天鹅”事件是对酒店行业最大的压力测试,但酒店仍然是很好的投资之一。此外,季琦还表示,高端酒店将成为后疫情时代本土品牌发力的重要市场。

  在我国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国内酒店行业逐渐回暖,高端酒店的复苏之势令人欣喜。季琦认为,酒店标准将从星级走向品牌化,疫情之后,本土酒店品牌将会逐渐崛起,酒店头部企业开始发力布局中高端市场。目前市场上占有率较高的中端、经济型酒店基本都是国内品牌,而随着中国人自信心的提升,归于本土品牌的信任度提升,未来高端甚至豪华型酒店市场本土品牌也将更快成长,这是行业的又一大趋势。

  在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助推下,国内五星级酒店曾作为房地产附庸产品经历过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但彼时投资星级酒店主要为满足周边房产销售溢价提升等要求,产品同质化严重,且过于追求大而全,呈现出明显的“非市场化”特性,导致投资回报效率不高。

  伴随国内酒店业主、投资人的逐渐觉醒,高端酒店平均2%-4%的投资回报率和超过二十年的回报周期,已经不能被接受。在市场回归理性、存量整合加速的当下,原本不赚钱、难赚钱的非市场化酒店产品正在逐渐被市场淘汰。

  同时,在市场供给增长过速、东西方理念差异以及OTA强势整合等多重因素影响之下,国际豪华酒店品牌在华的发展也陷入困境。疫情爆发以来,高端酒店受到普遍冲击。受疫情影响,部分国际高端酒店品牌减缩人工、暂停营业,甚至陷入“债务危机”……如今仍在持续发酵的境外疫情,国际品牌受到的影响预计将进一步加剧。而即使在疫情已经得到控制的国内市场,国际高端酒店品牌的日子也不算好过。据市场观察,在国内酒店市场基本复苏之时,依赖国际客源、商务会展的高星酒店,仍受到较大影响。此外,收入锐减之下,行业洗牌随即加速。资料显示,2020年,众多国际酒店品牌在国内多个城市更是遭遇“撤牌”。

  国际酒店品牌“跌落神坛”并非一日之事,长期累积的矛盾也让不少业主坚定了与其“分手”的决心。

  首先,是国际酒店品牌高昂的管理费让酒店业主不堪重负。据了解,国际高端酒店品牌一般在80-150万之间。而在房地产业遭遇瓶颈的今天,此前房地产+酒店模式难以继续反哺高端酒店高额的营运成本和管理费用。

  其次,国际品牌不够“接地气”,能够做好本土化的品牌并不算多。在“中国业主+外籍团队”管理模式下,国际品牌不能快速了解并适应变化的中国市场,业主由于对酒店管理也缺少话语权。双方之间的沟通不良为日后的分道扬镳埋下了隐患,当业主不再接受亏损的业绩,国际品牌也只能吞下“水土不服”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