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新疆棉花”?一朵棉花背后的中国优势产业“成人礼”

2021-04-04 11:18:31 作者: 为什么是“新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中心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姚为群认为,国际组织以行业标准为抓手的恶意打压行为成为“遏华”新模式,要防止对“新疆棉花”打压的方式蔓延至其他产业和领域。

上海环球港某服装门店,店内打出新疆棉相关产品的广告 。 记者有之炘 摄

积极建立产业标准体系

随着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相关企业、行业在全球市场将具备更多竞争优势,同时与欧美产业主导权之争也日趋激烈,一些西方国家利用长期以来形成的国际话语权体系和企业价值体系进行“围追堵截”的现象将更多显现。

专家认为,国内企业要积极建立产业标准体系,尤其是从产品质量、生产环境到产业价值观等全体系的商业话语体系,形成能够与西方对话甚至是抗衡的标准。

学者施展认为,“新疆棉花”事件也让社会意识到,国际秩序不仅仅由国家关系构成,不少规则体系由非政府组织,制定出各种国际性的商业标准、产品标准或者一般行为准则。“简单说是两类,一类是主权国家主导的秩序,一类是商业主导的秩序,两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为全球三大产棉国之一,实际上美国已着手建立自己主导的标准体系。2020年7月,美国推出美国棉花信任协议(UCTP),并宣称“在供应链审查日益严格以及对透明度的需求不断增长的时期,美国将为可持续性的棉花种植设定新标准”。

一些专家判断,若UCTP获得了国际棉纺织领域的控制权,我国棉花纺织行业恐面临更复杂的局面。

从长远看,劳工权益、环保等因素在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中的权重不断上升,中国需要逐步考虑如何以恰当的方式融入国际合规潮流,积极跟进全球商业规则的制定,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话语权,发出行业标准里的“中国声音”。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经济学教授陈子雷认为,应该深入研究产业规则运行,包括相关的商业准则、贸易条款、法律规定等,可通过商业、法律途径维护权益。整体来说,经济问题“经济办”,引向政治只会将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姚为群认为,商业集团最担心成为政治和人权攻击的靶子,此次“新疆棉花”事件中涉及的外资企业,可能将其生产和销售环节移出,转移到马来西亚、越南、墨西哥等经济体。然而,中国市场始终是潜力巨大、发展动力十足的优势市场,相信外资企业会做出理性的选择。

同时,国内企业也需要立足本土,加大创新,培育创新创业的沃土,构建起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