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与未来】2020“策展与未来”青年策展人系列学术座谈活动圆满收官

2020-12-01 15:22:22 作者: 【策展与未来

图|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研究员、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执行策展人徐志君

下午场座谈,徐志君的发言题目是《临时身份——CMAA青年策展人调查综述》,他从自己的工作经验出发,讨论了“青年策展人”背后的问题、现象,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青年策展人问题与青年艺术的发掘和推广往往相关,人们担忧的问题也往往与青年艺术有着密切联系,例如我们是否可能过度、过早消费了年轻人的创造力等;其次,它也与机构发生的问题伴生,艺术机构的增长也导致更多的从业者产生;第三,与艺术产业化发展伴生,这会引起人们对于市场与青年艺术家、策展人的捆绑关系的担忧;第四,它与策展人的生活经历相伴生;第五,青年策展人、艺术从业者思考问题的方式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化的进程而发生了一些变化,也跟年轻的艺术家和策展人的教育经历有关;最后,青年策展人问题与本土化探索和一种临时性状态相伴生,这种临时性状态不仅体现在年龄上,也体现在思想状态的过渡性特征上。

图|策展人,纪录片制片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林书传

随后,王春辰针对六位青年策展人的演讲进行了逐一点评:

徐志君通过临时性的过程和状态及相关讨论,以很好的文本和数据背景,正面展现出整个青年策展发展的状态,用不一样的思考方式揭示了当下青年策展人所面临的挑战。

林书传以走访并进行独立的观察为工作方式,生出了优秀的全球化在地性报告,给予了所有要从事策展和正在进行策展的青年策展人一个有益的启示和方法的参照。

汪单将公共艺术从延展至城市的发展,在这一新趋势下,她的发言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和思路。

杨天歌以自己的视角,阐述了佛系青年这一新自我命题,表达出当下的青年人有着和过去不同的关注点和焦虑,他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谈论的是“地域”而非“国家”,反映了全球化对我们的影响。

缪子衿把在国外的学习和回到国内工作这种环境很自然地结合,体现出了她作为新一代青年策展人的成长,也更加证明了人的变化和全球与本土的关系。

聂小依通过自己的反省和遭遇展现出在全球化语境下,我们与西方文化该如何对话以及所处状态。

图|圆桌讨论环节现场,现场发言人从左至右为:王春辰、林书传、徐志君、杨天歌

在圆桌讨论的环节,学术评议人王春辰教授与六位青年策展人围绕“全球与本土”这一主题以及先前各位演讲的内容,讨论了“新时代下,艺术的新旧更迭与延续”“艺术项目发起和进行的动机与框架”“国际语境与文化冲击下本土化研究的重要性”等议题。

图|学术召集人朱青生教授进行下午场座谈总结

最后,朱青生教授为活动进行了总结发言,在全球化的趋势下,环境对青年策展人思维形成有很多不一样的影响。年轻策展人新的时代任务,是需要再次审视如何在世界以及历史中重新定位自己。他对新一代有着很多的期待,希望看到他们依旧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成为一个精神上的开拓者,成为一个艺术上的引领者。

图|下午场嘉宾与部分观众合影留念

林书传有着策展人、纪录片制片人和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的多重身份,他演讲的题目是《全球化与在地性的交织——以2019年“复调—东南亚”艺术项目为例》。“复调东南亚”是一个策展、纪录片拍摄相结合的项目,林书传将“行走”作为策展实践的方法,将“行走”的逻辑与策展工作相结合。在艺术家的挑选上,他建立了三个标准——在地性、作品的不可替代性和作品的“重量”。通过此项目,林书传希望让观众可以在展览的不同线索中看见策展人的逻辑和状态,不仅仅止于视觉上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