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竹丝,编出人生精彩

2020-12-22 07:18:28 作者: 小小竹丝,编

刘嘉峰指着一幅白度母竹编画介绍说,这是他近两年最满足的一件著作,代表他竹编艺术的新高峰。

2017年,刘嘉峰在藏区看见一幅清代唐卡,惊叹于其高明的绘画艺术,想用竹编再现这幅著作。画中的白度母肌肤皎白,身穿五色漂亮天衣,项挂珠宝璎珞,头戴花蔓,安坐莲台,佩带耳环、手钏、臂圈、指环、脚镯等,装修繁复,要用竹丝织造出来,难度非常大。

但刘嘉峰是一个喜爱应战的人,越难他越来劲。他在每平方厘米织造48根竹丝的基础上,立异运用了通经断纬、挑压交叉等特别织造法,将本来的二层平面织造改为三层织造。花了一整年时刻,刘嘉峰总算完结了一幅与原画相同规范的竹编著作。竹编画上的白度母正经慈祥,配饰繁丽,堪与原画比美。

这幅著作刚完结,刘嘉峰就带去北京参与首届国际竹藤大会竹工艺饱览会,取得金奖。在饱览会上,刘嘉峰被颁发“亚太地区竹工艺大师”称谓,这个荣誉全国际只要8人取得。

从事竹编几十年,刘嘉峰的著作在国际国内展评中获奖70余次。他还掌管编写了国家轻工职业的平面竹编工艺品规范。他研制的“竹编系列新产品”经过国家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取得了许多海外订单。

努力传承推行

在“刘氏竹编”产品展厅,笔者看到各种高雅而有用的竹编产品:瓷胎竹编茶具、瓷胎竹编花插、竹编单肩包、竹丝发簪等。“这些都是我儿子刘江规划的文创产品,很热销,本年已创收1000多万元。”刘嘉峰说。

提起儿子,刘嘉峰较为骄傲。刘江出生于1977年,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规划系结业后,在北京从事规划作业。2010年,刘江同妻子一同回川,在父亲的公司担任产品规划。现在,他已是“渠县刘氏竹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

刘江为传统竹编工艺品植入现代审美观,寻求简练、天然、个性化。曾经的瓷胎竹编都是在买回来的陶瓷制品上进行织造,刘江依据顾客的喜爱,自己规划陶瓷器款式,进行定做。本来竹编茶具都编至杯口,喝茶时嘴唇会含住竹丝,且不好清洗。刘江改为编至杯身一半,有用性更强。刘江规划了数十个系列产品,包含竹编包、发簪、竹根、竹雕等新产品,上市后极受欢迎。

刘嘉峰最引认为豪的是亲手培育出5个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除了儿子刘江外,还有李春梅、鲁丽竹、李琼、易勤,他们都在刘氏竹编公司作业。

刘嘉峰办公室近邻是一间平面竹编字画精品作业室,他的两个学徒李春梅和万宗渠正在里边繁忙着。李春梅双手熟练操作着挑针和竹隔片,在手指翻飞间,竹丝逐渐构成生动的画面。

“1987年我刚中学结业,就进了师傅的竹编厂作业,一向干到现在。”李春梅说,师傅刘嘉峰教学徒很仔细,他看了学徒完结的著作,会像教师修改学生试卷相同给著作打分。李春梅每次都能得90分以上,后来刘嘉峰就让她织造精品字画,还让她带学徒。她最满足的一幅著作曾取得国家金奖。

一楼的一间作业室里,刘嘉峰的另一个学徒鲁丽竹正在辅导十几个女青年织造瓷胎茶具。“这些年一向在这里上班,不必东奔西跑外出打工,我们都觉得挺好。”鲁丽竹说。

近年来,刘氏竹编公司累计为当地处理1000多人工作,年产值6000多万元。从2017年起,刘嘉峰屡次受邀参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训练方案”,走进上海同济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等校园授课。

“看到这么多年轻人乐意学习这门技艺,酷爱这门技艺,我不忧虑后继无人了。”刘嘉峰说。虽已年逾古稀,他仍未放下手中的刮刀,努力于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竹编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