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钱又侵权!你敢让这些人治“心病”?——网络心理健康服务调查

2020-11-27 08:45:03 作者: 坑钱又侵权!

——侵权,权益维护不靠谱。记者发现,有多名咨询者投诉名为“暖暖情感咨询”的网络账号。投诉者称,该机构在与咨询者因咨询效果发生纠纷后,以曝光咨询者隐私为由要挟咨询者继续交钱。还有咨询者表示,自己在淘宝平台上购买心理咨询服务,随后被所谓的“咨询师”公开了各种隐私聊天记录。

加强监管是行业发展、市场拓展必经之路

浙江大学医学院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毛洪京等多位专家表示,网络心理健康服务行业有广阔前景,但目前正规医院网络医疗服务力量投入不足、相关线上服务诊疗与服务缺少标准、商业平台服务监管难度大等问题应予充分重视。

毛洪京表示,受限于现实条件,医院很难自建自营网络服务平台,未来“商业网络平台 专业医院”是大方向,但是对从业门槛、资质、收费标准等细分领域的行业标准必须尽快制定规范。

北京大学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心主任薛军教授表示,心理咨询属于广义上的治疗行为,从业者应有相关资质。一些倾听服务和心理缓解咨询活动虽非医疗行为,但也应要求对从业人员实现平台后台实名制。

“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是不同的概念,需要准确评估咨询人心境和现状,而线上信息获取能力有限,对从业人员能力要求更高。”天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安莉认为,应对线上心理咨询从业人员设立比线下更高的专业审核标准。

对于相关网络平台责任,薛军强调平台应加强相关从业人员资质审查核实、披露备案,同时需要建立真实有效的用户评价机制。“平台把好入门关,不能任由虚假宣传‘横行’。另外,对有特定严重犯罪记录及恶习的,应限制准入。”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法治国际中心高级研究员臧雷提醒,对一些平台上打着心理健康幌子的“软色情”信息,平台负有法定监管、清理义务,如为流量或短期效益“视而不见”,则涉嫌违法甚至犯罪。他建议各平台为网络心理健康服务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尽快针对该领域完善监管规范,加强治理力度。

徐广明强调,网信、公安等部门应加强合作,进一步加强对求诊、咨询者个人信息与隐私保护力度,拉紧行业底线。(参与记者:邬慧颖、李嘉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