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少龙:“无人区”一搏 让机器人“刚柔并济”

2020-11-24 06:41:39 作者: 高少龙:“无

随着人工成本的持续提高和产业自动化升级的诉求,市场对软体机器人的呼声在不断扩大,软体机器人细分市场也迎来了新的拐点。没多久,上述那家食品公司又找来,一次性购入300多套设备。

在市场里摸爬滚打远比待在实验室里要面临的问题多。一次与客户的交流,让他们发现整个行业有个“很可笑”的大问题:设备维修进行沟通时,他们自己称其为“夹爪”,用户中有人叫它“手指”,有人叫它“执行器”,还有人叫它别的名称。从零部件名称到定损名称,没有任何统一概念,高少龙他们专门查阅了国外的行业相关资料,发现也没有既定的行业标准。“这怎么交流?”

行业健康发展也离不开标准的建立,这些年,他们一点点从细枝末节进行标准归纳,推着行业向前发展。

“有时候也羞于说,我们竟然也能成为行业第一”,高少龙至今都觉得,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年产能已达1亿元的他们仍然感觉是“小蚂蚁在吃大蛋糕”,产能上的不足,也将是他们长期面临的问题。

有雄心壮志,但路还得一步一步走

今年,“夹爪”又有了新伙伴——SRT软甲手部康复机器人,帮助中风偏瘫患者进行手部康复训练。这款产品是公司正式进军医疗行业的“代表作”。

可最初,公司的新业务方向没有被投资人认可。“一直深耕一个细分垂直领域不好吗?”投资人还是希望他们的项目“小而美、产业链精准”。

高少龙理解投资人的建议,但这个在他们心中盘桓了4年的想法实在难以割舍。经过多方沟通,他们终究顶住了压力,用了4个月时间将这款医疗康复机器人推出,填补了手部康复器具的空白。

之所以研发这款医疗康复产品,是源于他们发现很多中风患者经过治疗后,家属往往还需要请假3个月去帮助他们进行康复训练,3个月黄金康复期结束后,他们往往还要面临终生的训练,“胳膊的康复训练可以靠自己,但手部康复必须要有人帮助”。

SRT软甲手部康复机器人是一台主机连接着一只特别的“手套”,患者把这“手套”戴在手上,就可以由机器人协助进行柔性关节训练。高少龙觉得,“康复机器人的销售价格并不高,是我们的一份社会责任感,技术终究要服务于生活、服务于人类”。

其实,在这款产品研发之前,高少龙设想过研发假肢。但是假肢的连接处必须由医院进行操作,同时还涉及骨骼支撑,而他们擅长的软体机器人只是“肌肉”层面,于他们而言设计研发周期太长了,“虽然我们有雄心壮志,但路还是要一步一步走”。

创业4年,高少龙一直觉得这是一段“幸福的旅程”。在他看来,“我们赶上了技术创业的黄金时代,就像软体机器人技术传入国内恰好被我们了解,不是我们选择了技术,而是技术选择了我们。”

“曾经在改革开放的很长时间里,国外一直是我们对标的标杆,学习他们的科技、体系甚至消费市场,这样形成的路径依赖是非常有害的。中国就应该有中国的特点,在技术和产品上永远争第一,不断吸收新技术,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是一个技术创业公司的本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孟佩佩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