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琴走红,当代年轻人同意了吗?

2020-11-15 19:16:00 作者: 李雪琴走红,

《脱口秀大会》第三季李雪琴吐槽她这个老板,因为自己半夜三点没回微信,老谢还以为她死了。“良心,当老板的哪有那玩意儿?”

她的走红是一个文化现象

李雪琴参加《脱口秀大会》是老谢劝的,她自己还是先“这事不行”那一套。她本想着能讲一场是一场,结果讲到了第十期还没走人,节目还成了她真正走红的跳板。

一个人能有意思两年,应该是真有意思。李雪琴身上的众多标签,也让她的走红成为一个值得分析的文化现象。李雪琴曾经坦言“东北基因”带给她了搞笑的天赋。

对于喜剧行业来说,东北话确实是一定程度上的玄学。经历赵本山为代表的几代东北喜剧人的传播,东北话已经成为一种自带笑点的方言,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喜剧圈的不少资深从业者均表示过一个类似观点:李雪琴的脱口秀稿子别人改不了,因为她是“以东北语流出梗”,笑点本身跟东北话的语言特点息息相关。从早期喊话吴亦凡视频里的“多(夺)白”,到节目里谈及的日常琐事,如果换做普通话,表演效果会大打折扣。

东北话本身的“憨”“土”,李雪琴与其他美女网红大不同的外形,都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李雪琴身上“北大毕业、纽约留学”的精英标签。

公众人物的高姿态不再被需要,大众想要看到一个触手可碰的亲切的形象。李雪琴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但讲的都是有趣的日常琐事,不做价值观输出。既满足了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崇拜,同时又放低姿态好似身边朋友,这种“不完美的完美”,个中玄妙心理让观众欲罢不能。

李诞曾经因为丧且有趣广受年轻人欢迎,但名利双收后反而走向了成功学,敏感的年轻观众们自然无法再与之共鸣。

与李诞相比,李雪琴的丧还“热乎”着:毕业没几年,过期小网红,创业刚开始,逃离北上广……尽管她在自己的内容创作中很少涉及纯粹的负面情绪,但她能与年轻一代的痛点共鸣,并用自己的敏感和才华将其转化为内容,讲出同代人的心里话。这需要作为艺术家/内容创作者的天赋,更需要背后的经历和真情实感。

这两年大热的英国喜剧《伦敦生活》编剧兼主演菲比·沃勒-布里奇在被问及对焦虑的看法时回答:我靠焦虑吃饭。

面对李雪琴,我们又不禁产生这样的担心:当一个因“丧”而爆发创造力的创作者,因获得普世的成功走出“丧”时,她是否能仍旧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