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海归在一线!

2020-11-11 06:40:43 作者: “双11”,

受访者 留学美国

京东零售时尚事业部整合营销负责人王梓名

临近中午12点,位于北京亦庄的京东总部,“双11”的热闹气氛在这里随处可见。对于这里的许多工作者来说,“双11”早已从一个购物节变为真正的节日,他们是消费者,也是平台搭建者。“双11”仿佛一场盛大的派对,大屏幕上滚动出现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数字,引得大家阵阵欢呼。

今年“双11”对于王梓名来说有着比往年更重要的意义,他的工作职责发生了变化,需要迎接新的压力与挑战。他要整体负责时尚事业部的营销工作,把握好节奏,制定部门“双11”期间的具体玩法。

在此之前,他主要聚焦于某一细分行业和品类,像今年这般挑起大梁,负责整个事业部,还是第一次。

2016年,王梓名从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硕士毕业回国,成为京东集团的一名管培生。面试那天颇具几分戏剧性,1月15日,从美国回来的航班刚刚落地,他就接到了面试电话,带着四五个托运回国的行李箱前往面试现场。路上,还从箱子里拿出一身西服,换下了身上的运动服与牛仔裤。穿越大半个北京城、顶着一脑门汗珠终于推开屋门的时候,京东的面试官正耐心等待……

身处采销部门,每一次购物促销活动都堪称一次团队作战“大练兵”,从活动前期制定主题、方案成形,到后期搭建会场页面、整合资源、挑选货品,再到最后呈现到消费者面前,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有失。

大家的工位旁摆着不少商家邮寄来的货品,王梓名告诉记者,今年的“双11”,团队对于货品质量的管理更进一层,大家希望将质量好、服务好的产品带给消费者。“今年的产品把关更加严格,即便产品海量,但进入到主会场的每一个我们都会精挑细选。”

每年尝试不同玩法,主推不同产品,每一次都会带来新体验。11月1日,第一波促销活动启幕后,王梓名与团队会在几天之内快速复盘,总结运营中的优势与不足,然后及时调整,为第二波促销做好铺垫。

“消费者想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刻萦绕在运营团队成员的脑海中,却很难得到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

原本以为会有良好效果的新玩法、新货品、新主题,面世后消费者却并不买账,实际销售效果不佳。为什么不买账?因为货品本身?因为主题?因为触达方式?王梓名和同事一次次进行逐层下载与分析,不断修正消费者画像。

“电商平台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够搭建起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拓展商家销售渠道,保证商品质量,缩短购物空间与时间,顾客买得‘放心、省心又开心’,我认为这才是电商平台最核心的价值所在。”王梓名说。

物流通达 全球货品“买买买”

受访者 留学新西兰

菜鸟全球供应链国际货运负责人李敏

7月底,李敏与团队成员就已经开启了今年的“双11”备战之路。他毕业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此前曾在全球知名邮递物流DHL担任高级运营经理。

“双11”期间,他的团队要帮助天猫国际完成商家的海外备货工作,让消费者可以畅快“买买买”,安心做个收货人。

备货是头阵,但疫情之下,今年的海外备货与往年相比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加,给物流团队增加了不少挑战。“空运所受影响相对较小,海运受影响较大——航班、航线明显减少,时效和准点率也受到波及,同时影响了整体运输时长。”李敏说。

商品需要在8月底发货,商家如果参加“双11”预售时间会更紧。为了让商家能有更充足的时间备货,物流团队帮商家延长了最晚到港时间,比往年9月底到港的时间延后15天,可以在10月13日到港,通过菜鸟头程服务来缩减之后由港到仓的流程,商家的资金压力也会减少,成本随之降低。除此之外,菜鸟还推出了与往年相比力度更大的商家补贴,以减免海运、空运费用。

一批批货物运抵到港,一件件海外商品从这里走向千家万户。李敏告诉记者,今年天猫国际又新增了一两千个商家,他们第一次参加“双11”,之前并没有海外发货经验,在备货沟通上存在问题。出口申报需要什么资料?落到产品类别里中国的管控有哪些具体要求?……这些令新商家一头雾水的问题都需要李敏与团队去协助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