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因抑郁症被拒绝登机?高校抑郁症怎么“筛”如何查

2020-10-15 17:56:56 作者: 大学生因抑郁

本质上,治疗抑郁症是一个复杂且持久的过程,需要多方协同,约谈、威胁和劝退仅是“解决学生”、维护校方利益的捷径,对病症治疗有害无益。

被“筛”出的学生之所以需要隐私保护,也与社会对抑郁症的错误认知密切相关。目前,我国教育对抑郁症的普及较晚且程度较浅,大众的无知导致抑郁症被严重污名化。

当抑郁症成为别有用心者洗白的托词,衍生出“抑郁症是块砖,哪儿需要往哪儿搬”的段子;当“网抑云”梗在社交平台泛滥,挤压真正的患者吐露心声的空间;当切实发生的痛苦被轻描淡写为“懒惰”“矫情”“博关注”“想太多”“不学习的借口”……

患者因此产生强烈的病耻感,无处倾诉、不敢就医,遑论在学校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圈子里承担公开病情的后果。尽管有网友认为,患病学生状态不稳定,使周边人士知情有利于保障其人身安全,然而,辅导员、班主任、监护人、同学缺乏心理咨询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轻则难以与患病学生共情,重则谴责、羞辱之,又岂能保证“稳定”?

由于对抑郁症的普及和去污名化是一项长期工作,在现阶段,对于评估结果异常的学生,校方有必要给予充分的隐私保护。

一味地缩小“筛查网眼”治标不治本,唯有做好隐私保护,确保学生病情停留在专业的心理咨询室之内,需要帮助的“鱼儿”才放心“自投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