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这片土地上燃烧 ——感受延安三位不同时期青年人的梦想与抉择

2020-10-09 22:34:08 作者: 青春,在这片

与此同时,大唐集团核准并建成了大唐宝鸡热电厂,解决了原延安发电厂的人员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宝鸡市的供热问题,让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们再次回到企业的怀抱。2008年,在国家号召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的情况下,容量10万千瓦的大唐定边张家山风场顺利建成投产。

定边县邻近毛乌素沙漠,一年四季风沙肆虐,气候异常干旱。37岁的杨改良不顾家人的劝阻,决定到定边参与风电项目的建设,他相信他和他的团队依靠科学的力量,一定能够驯服沙漠上吹来的风沙,让它们乖乖地为人类造福,他也悄悄地在心里播种下一个梦想,那就是:让大风成为照亮千家万户的绿色能源,把荒凉的定边变成美丽的花园。

于是,在漫天的大雪中,在呼啸的寒风中,杨改良来到定边张家山风场,和同事们一起日夜奋战,终于让第一台风机转动起来。当天夜里,他迫不及待地把拍下的视频通过手机发送给家人,并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了一首诗。在他的笔下,巨大的风机叶子化身为美的象征,被他比喻为童年的风车、三叶草和剪刀。在诗歌的结尾,他深情地说:“妈妈,无须等到二月春风,儿子在冬天已经裁出了最美的春色。”

当几十台风机实现并网发电后,他把妻儿带到自己工作的地方,让他们亲身感受风力发电的神奇以及电力人征服沙漠、征服狂风的自豪。

2012年,大唐延安热电厂终于拿到热电联产项目的“路条”,开始全力冲击核准开工目标,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可喜的成绩,先后多次获得部级以上表彰奖励。杨改良也跟随企业发展的脚步,凭着娴熟的业务技能和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从延安发电厂一名普通的司炉工,一步一步,成为中国大唐集团新能源股份公司陕西分公司综合管理部主任。

杨改良常常怀念在定边零下三十摄氏度的高寒天气里,与同事们意气风发努力拼搏的日子。正是那一场风,改变了他和许许多多工友的命运。

张健鹏——“我想成为马云那样的人”

“我想成为马云那样的人。”说这话的,是延安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物理学专业大三的学生张健鹏。这位1998年出生的小伙子是榆林人,个头不高,脸膛圆圆的,眉眼间还透着几分稚气,但是说话时眼睛里不时闪烁着机敏聪慧的目光,语气显得十分自信。你也许很难想象到,就是这个看似其貌不扬的小后生,却怀着火热的激情,带领一群年轻的小伙伴,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强大的创造力,一次又一次叩响希望的大门,成为大学生创业团队中特别闪亮的一颗新星。

张健鹏从小就是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兴趣爱好广泛,头脑中的想法特别多。他非常佩服马云,很喜欢看和创业有关的书和视频,成天琢磨着怎么开店赚钱。

2017年,张健鹏考取延安大学,在这里,他先后酝酿过好几个创业计划,因为条件不成熟都流产了。就在他暂时打消了“不安分”的想法,准备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时,机会却不知不觉地自己找上门来了。

那是2018年暑假里的一天,张健鹏跟随杨延宁老师到延长县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果园调研时,他看到苹果树上的苹果都套着纸袋,就好奇地问果农为什么要这样做。榆林的苹果很少,他以前从来没有到过果园,对这方面的知识几乎为零。果农回答说,一是为了防虫,二是为了统一苹果的规格大小,让苹果的外观和颜色更好看,便于出售。由于果园内的苹果数量非常庞大,果农需要人工给果子挨个套上袋,过上两三个月再挨个把袋子去掉,工序非常繁杂,而且成本很高。张健鹏突发奇想:“如果给苹果的表面喷上一层价格低廉的化学膜,让其到了一定的时间自然脱落,这样不是省时省工又省钱吗?”

他只是随口一说,并没有把自己的话太当回事。没想到杨延宁老师却大为赞赏:“这个项目特别好,回去以后可以马上组团立项。”

暑假结束后,在杨延宁老师的支持和鼓励下,张健鹏开始招兵买马组建团队。杨老师一边指导他们进行理论研究、科学实验,一边帮助他们申报学校的创业大赛。

在项目研发初期,寻找理想的材料成了最大的难题。同学们可谓绞尽脑汁,想尽办法,依然屡屡遭遇失败。每当遇到挫折时,张健鹏都不停地鼓励队友不要泄气。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从化妆品的材质中获得灵感,突破了技术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