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绝世功业背后的秘密:不动心

2021-01-03 23:20:00 作者: 王阳明绝世功

只要真实了解阳明正德末年阅历的巨大人生窘境,和面临的严峻的生计检测,咱们才干了解“良知”的学说对阳明自己早已超出了朴实品德的含义,而涵有生计含义上的才智与力气。

《传习录》载:“问有所忿鉣一条,先生曰:忿鉣几件人心怎能无得,仅仅不行有耳。俗人忿鉣著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鉣便不得其正也。现在于凡忿鉣等件仅仅个物来适应,不要著一分意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且如出外,见人相斗,其不是者,我心亦怒,然虽怒却此心廓然不曾动些子气,现在怒亦只得如此方才是正”(《全书》三,第76页)。由此可见,阳明所说的不动心代表的境地并不是心如枯槁,百情不生,而是“物来适应”、“不要着一分意思”,这也便是程颢所说“情顺万物而无情”。七情是认识主体的活动必定具有的,其自身并不是不合理的,问题在于要使七情的产生“不曾动些子气”,即不使爱情与心情损坏、损伤心境的平衡与安稳。这种不动心的境地,用前章评论的言语,即“无累”、“无滞”的精力境地。如阳明对薛侃说:“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传习录》上,《全书》一,第48页)。他对黄直也说:“文字思索亦无害,但作了常记在怀,则为文字所累,心中有一物矣”(《传习录》下,《全书》三,第76页)。

在阳明看来,超然境地不仅仅扫除全部严重、压抑、烦躁等否定性心情,关于任何意念都如此,人不该使任何意念心情留滞于心,留滞便是有累,即遭到爱情心情的牵扰,无法坚持自在生动的心境。正是在这个含义上,他充分必定了佛道的生计才智。有见于儒者多为功利所缚,他感叹道“人生动多牵滞,反不若他流外道之脱然也”(《与黄宗贤》,《全书》四,第96页)。“方今山林枯槁之士亦未可多得,去之奔波声利之场者则远矣”(《寄希渊》,《全书》四,第97页)。他从而以为佛老与儒家的终极的精力境地是共同的:“仙佛到极处与儒者略同,但有上一截,遗了下一截,终不似圣人之全,然其上截同者不行诬也”(《传录》上,《全书》一,第43页)。

正德十二年至十五年,阳明在江西平乱时取得屡次严重的军事成功,后来他的学生问他用兵之术,他说:“用兵何术,但学识纯笃,养得此心不动,乃术尔,俗人智能相去不甚远,输赢之决,不待卜诸临阵,只在此心动与不动之间”(《征宸濠反间遗事》钱德洪按语,《全书》三十八,第540页)。关于王阳明的显赫事功,人们常常会问:这与其学术思维是否有关?事实上,如果说阳明的学术与他的军事成功有什么关系的话,那么能够说,主要是他的“不动心”的境地使他得以自若地敷衍杂乱的局势。早在正德十一年阳明授命巡抚南赣时,他的朋友即预言“阳明此行必立事功”,人问何故知之,他说“吾触之不动矣”(《年谱》,《全书》三十二,第449页)。至于阳明在江西平叛时指挥若定的实例更是不乏其人。

人的生计含义上的这种境地,就其终极关心状况而言,其标志是打破存亡关。阳明说:“学识功夫于全部声利嗜好俱能掉落殆尽,尚有一种存亡想法,毫发挂滞,便于整体有未融释处。人于存亡想法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整体方是盛行无碍”(《传习录》下,《全书》三,第79页)。这说明,阳明了解的逾越境地,就其一般含义而言,要求超逸“全部声利嗜好”,包含理性的欲求和全部对功名的激烈欲念。就其终极含义而言,则有必要超逸存亡的别离。阳明自己谪居龙场时曾阅历过这种经历,他其时“于全部得失荣辱皆能超逸,惟存亡一念尚不能遣于心”(《行状》,《全书》三十七,第516页),“惟存亡一念尚觉未化”(《年谱》,《全书》三十二,第446页)。要彻底到达心之整体盛行无碍的境地,就要勘破存亡,从根本上使人的全部好恶掉落殆尽,以完成彻底自在自在的精力境地。在这一含义上,这种境地作为一种存亡摆脱的才智具有宗教性或与宗教境地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