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宏逵:故宫是怎样建成的?

2020-12-10 02:26:23 作者: 晋宏逵:故宫

采运大木到底有多困难,清代巡抚四川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张德地《题报采运楠木疏略》说得最清楚。康熙六年朝廷议建太和殿,派员到四川督采运楠木。他亲身跑到贵州绥阳县查询,当地居民告知他,绥阳在明代设有木厂,专设官员处理。每木厂招募专业工匠二百一十名,有架长二十名,担任勘查楠木从山里运送到水边的途径,在途中搭设拽运大木的木架,垫低就高,称为找厢。有斧手一百名,担任砍伐树木,在原木上穿鼻,以便拴缆绳拉拽和绑扎木筏。有石匠二十名,担任凿山开路。有铁匠二十名,担任打制采木的一切铁东西。有篾匠五十名,担任编缆绳,还要用打缆绳的下脚料光滑“厢”上运木的轨迹。放倒的木材从山里外运,以长七丈、径围一丈二三尺的为例,需求拽运夫五百名。沿路安塘,每十里一塘,一塘送一塘直到江边。这些工匠、架长和斧手需求从湖广辰州府招募,他们代代以此为业。其他工匠在本地招募。木材到水边交割给运木官员,每八十根打一个大木筏,另招募水手放筏,每筏水手十名,夫四十名。砍伐大木,只能运用秋冬两季,九月起工,二月止工,不然三月起河水泛涨,找厢无法施工。马湖、遵义两府,山里的溪水都会合于重庆大江,由重庆出三峡到湖广,最终到北京,仅水运需求一年多的时刻。(康熙《四川通志》卷一六上)关于督木官员,采运也是个苦差事。宋礼从前五次入蜀,少监谢安驻蔺州石夹口采办,自己播种粮食,二十年才出山。

《飞桥度险图》,图中所体现的,或许便是“找厢”(引自明·龚辉《西槎汇草》卷一,天津大学修建学院王其亨教授供给)

烧造砖瓦是准备修建材料的另一项重要工程。故宫博物院的长辈专家于倬云先生预算,“紫禁城宫廷所需砖瓦,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也是十分惊人的。其用量大不仅在于房子多,城垣大,并且与一些特别工程作法是分不开的。如院子地上,至少墁砖三层,乃至墁上七层。悉数院子估量需用砖两千余万块。城墙、宫墙及三台用砖量更大,估量所用城砖数达八千万块以上。每块城砖重达48斤有余,共重193万吨,因此在出产和运送上都是十分艰巨的”。(《紫禁城宫廷——修建和日子的艺术》。商务印书馆,2002年)记载在《大明会典》上永乐时期的砖窑有临清窑和姑苏窑,实际上这是两大砖窑体系。烧造地段并不仅仅临清、姑苏两地,而是散布在南、北两京的直隶区域,和山东、河南两个省的运河沿线。烧造作业包含了征采芦柴,炼泥制坯,设窑烧造,运送北京等一系列作业,从朝廷到当地都需求设官处理。除了工匠之外,河南、山东二都司和中军都督府直隶军卫、当地政府都还要装备巨量的军民人夫,才或许在较短时刻,烧造、运送大批契合质量的制品。所以需求组织重臣来督造,又在永乐六年六月初十日,命户部尚书自南京抵北京,缘河巡视运木烧砖。

一座黑窑厂,更在琉璃厂之南,由于终年取土,留下的“窑坑”积水成湖,备极荒芜,人迹罕至。清康熙年间工部郎官江藻督厂事时,就民间小庙慈善庵建成陶然亭,从此成了北京名胜。

这两大厂在北京,能够跟着工程开展来组织烧造,所以不再另设制品库房。可是从外地采运烧造的海量大木、城砖等修建材料则需求周密组织,妥善保管,所以工部还直管神木厂和大木厂。望文生义,神木厂贮藏南边楠木。它的方位在广渠门外二里左右,通惠河庆丰闸遗址之南。清代这儿还有偃卧的大木,《春明梦余录》记载,这些大木都是永乐时的遗物,其中最巨大的名为樟扁头,树径围达二丈以上,骑马走过其下,对面不见人。乾隆二十三年皇帝便中一览,写了一首“神木谣”,由于神木坐落京城东方,赋予它生生不息的意义。(清·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卷八九,第1518页)大木厂也保管来自南边的木材。正统二年八月,行在工部陈述说,齐化门外积存的楠杉大木现已有三十八万根,保存不善。所以皇帝命搜集一万民夫来修补厂房。

按《大明会典》的记载,琉璃厂、黑窑厂、神木厂、大木厂,还有一个台基厂,合称工部营缮司大五厂,台基厂堆积柴薪和芦苇。其实,营建北京期间,还有不少修建材料的出产与保管场所也设了厂。比如在通州和张家湾,接近运河码头设有料砖厂。北京区域的马鞍山、瓷家务、周口、怀柔等处烧制石灰,各置灰厂。明代有一个很“烂”的准则,即让宦官来参加处理制作活动,这个组织叫内官监。“内官监,掌木、石、瓦、土、塔材、东行、西行、油漆、婚礼、火药十作,及米盐库、营建库、皇坛库,凡国家营建宫室、坟墓,并铜锡嫁妆、器用暨冰窖诸事。”(《明史》卷七四《职官志》)一个工程之前,要烧多少块细料方砖,多少片琉璃瓦,要等内官监开数,工部才照数下达烧造。内官监也处理有厂,如方砖厂、铸钟厂,都在鼓楼邻近,保管细料方砖。内官监办事组织和库府、作坊的所在地,即今地安门内大街以西到北海公园东墙的大片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