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人生的尴尬时刻,满城之战:只有抗旨才能打胜仗的战役

2020-12-03 02:25:01 作者: 宋太宗人生的

李继隆直接明确说:“战场是瞬息万变的,怎么能提前画好阵图呢?(这句话等于说皇帝陛下的阵图现在已经是废纸了)”同时,李继隆还直接说:“就变阵,出了事,责任全是我的。”

这回好了,有背锅了的,大家都很开心,都同意变阵了。

4.战场变阵,取得大胜。

大家一致决定要变阵了,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变不变阵大家可以一起商量,毕竟都是自己人;可变阵需要时间,辽军十万人已经在对面虎视眈眈了,总不能和辽国人商量一下,等等咱再打吧。

没错,还真就是商量,但是怎么商量呢?

诈降!

假意和辽军商议要投降了,投降需要什么?时间!当时耶律休哥是不同意和宋军商议投降的,他认为宋军有八万人,战斗力非常强,没有理由会投降。不过当时辽军主将韩匡嗣并没有采纳耶律休哥的意见,开始接触宋军使者,商讨投降事宜。

这下好了,时间有了。

争取足够时间的宋军成功变阵,并且给辽军来了个出其不意,大胜辽军,杀敌一万,俘虏三万,一句洗刷了高粱河一战的耻辱。

有人在这里可能会提出疑问了:“这作者什么毛病?战争铺垫几大段,战争过程就两行字。”

这个还真不怪我,因为《宋史》对这场战役的描述太少了,少到什么程度呢?少到就连杀敌一万,俘虏三万这个数据,还是从辽国自己记载的历史上找来的。

估计是因为两个原因,《宋史》才用寥寥几笔带过这场大胜吧,一是因为诈降这个方法不光彩,虽然打赢了,但没必要写得这么详细。(怎么感觉有春秋时期的“仁义”宋襄公的感觉了)

二是因为这场战争是因为抗旨,最后才打赢了,对太宗皇帝来说太不光彩了,所以就不记载这么详细了,算是给皇帝陛下一个面子了。我们之前还写过文章说赵光义不断地改史书呢,这样看来,史书这样也算是正常了。

5.尴尬有余,大度接受

面对大胜的战报传来,宋太宗非常高兴,虽然史书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推测他当时心里一定有着两件事:第一,这场大胜报了高粱河之战的一箭之仇,喜悦。

第二,一直标榜太祖,希望走出兄长阴影的赵光义,似乎这次胜利小小的证明了自己。

可是,当他听到是因为将领违背自己的旨意才打的胜仗,赵光义便陷入的小小的尴尬之中。

毕竟,这就很像是老师上课讲了一个方法,全班同学都做对了这题,结果没有一个学生是按老师教的方法做的,甚至还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错了。

皇帝的内心壁垒可是要比老师要高得多的,尴尬程度也要高多了。

不过呢,反正也没有人会说皇帝的不是,打胜仗皇帝功劳永远都是最大的,所以其实赵光义的尴尬也是一种心理状态而已,对他本人没有任何影响。

于是,大家接着该干嘛就干嘛,赵光义还是赏赐了取得大胜的将士们,没有追究他们的抗旨不遵,毕竟赵光义还是一个政治素养很高的皇帝。

只不过,似乎太宗皇帝没有认识到这次战争的教训,此后他还是很喜欢采取这样的远程遥控战场的方式。

当然,我个人的认为,太宗是知道这样打仗会出问题,但是他更看重的是对将领的控制,对兵权的控制,所以只能出此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