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寿县核拓普二期项目考古发掘收获

2020-12-22 08:53:28 作者: 汉寿县核拓普

图九 A型墓M6

M7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上部被炸毁。方向296°。墓口长3.1、宽2.22米,墓底长2.62—2.85、宽1.56—1.86米,残深1.4米。墓壁内收成斜坡状。未发现棺椁痕迹。墓内填原坑浅黄褐色网纹土。随葬器物置于墓底西侧。包含陶鼎2件、陶敦2件、陶壶2件。

图一〇 A型墓M7

B型墓 1座,墓底宽度小于或等于140厘米,无带二层台特征的墓葬,无带头龛特征的墓葬。

M3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上部被炸毁。方向301°。墓口长2.48、宽0.86—0.88米,残深0.06—0.156米。墓壁竖直。未发现棺椁痕迹。墓内填原坑浅黄褐色网纹土。随葬器物置于墓底西侧。包含陶盂1件、陶壶1件。

图逐个 B型墓M3

出土器物:

项目范围内共开掘墓葬7座,均为战国晚期楚墓。出土陶器、铜器31件(套)。其间,陶器有鼎、敦、壶、盂、豆、匜、盘等。开始剖析可分为仿铜陶礼器和日用陶器两种不同组合,其间仿铜陶礼器组合以鼎、敦、壶组合为主。铜器较少,均为武器。有剑、矛等,铜礼器不见。

图一二 M1随葬陶器

图一三 M7随葬陶器

图一四 M1随葬青铜剑

2、古井

1口,均遭到严重损坏,仅剩井底部分,出土器物较少,仅出土陶盆1件。

J1 坐落M1西侧,因为被现代修建打乱,开口不知道,东侧被M2打破。平面呈圆形,斜直壁,坑底近水平。口径0.78底径0.72米、残深1.1—1.16米。井壁南侧与北侧共有3处脚窝等距散布。脚窝平面呈近长方形,底宽0.12、高0.1、进深0.08米。井内填土为浅灰褐色粘土,土质较严密,出土少量陶片、炭屑,红烧土等。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应为陶盆。纹饰为绳纹。其时代为战国晚期。

图一五 J1开掘后

图一六 J1出土陶盆

二、开始知道

1、墓葬出土陶器均为战国晚期的鼎、敦、壶、豆、盂等组合,从墓葬与古井出土器物可知其时代均战国晚期。因为此次开掘的墓葬数量较少,且墓葬处于墓群边际地带,加之墓葬所在原始地表已遭损坏,未能发现其墓葬有何散布规则。江家山墓群墓葬根本上是以中小型墓为主,随葬品根本不见铜礼器。墓葬随葬陶器、青铜器数量少,棺椁结构简略,应多为布衣墓。

2、本次开掘是沅水下流区域楚墓又一次小规划开掘。自1954年7月由湖南省文物整理作业队掌管对常德区域楚墓进行了初次整理开掘以来,省市县各级考古单位在沅水下流区域历年开掘楚墓总数已达3000余座。但历年多为合作根本建设开掘,开掘楚墓总数虽多,但散布的墓地数量也多,除武陵区茅湾砖厂墓地、常德棉纺厂墓地、桃花山武陵酒厂墓地等少量大型墓地外,大多散布较为零星。

3、从开掘状况来看,墓葬根本上是以中小型墓为主,随葬器物以鼎、敦、壶或罐、盂、豆等陶器组合为主,根本不见铜礼器,出土铜器以剑、矛等武器为主。依据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可开始判定江家山墓群墓葬的时代为战国晚期,文明内在以楚墓为主,与西南方向距西湖古城6公里的汉寿老坟山墓群的楚墓时代附近。

4、汉寿县的楚墓首要集中于现汉寿县株木山乡至聂家桥乡一带的丘陵之上,墓葬规划密布。这也预示着在墓群附近区域应存在对应的聚落居址。在现汉寿县县城西6公里汉寿县龙阳镇西湖砖厂处,依据以往的考古查询,存在一东周至汉代城址。该城址在一高出地上3米的台地之上,北、西双面存在城垣,北垣长1000米,西垣残长约50米,残高6至7米。城东、南双面城垣被毁,估测城址面积40万平方米。江家山墓群作为汉寿县战国至汉代墓群的一部分,其间隔西湖古城直线间隔约1公里,间隔非常近。加之此次开掘了一口与较墓葬时代同时期的古井,虽未有较多器物出土,但古井的发现证明墓群地点区域应存在与墓葬同时期遗址,估测墓群墓主生前应为西湖古城的居民和在墓群周边遗址区日子的居民。因为对西湖古城的研讨没有深化,此次开掘的墓葬也仅仅江家山墓群极小一部分。江家山墓群散布面积大,墓葬较为密布。墓群为汉寿区域新发现的又一处大规划楚墓群,可为后续研讨汉寿区域以及沅水下流区域楚文明进一步供给了很多的什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