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边塞诗的资书用典

2020-12-21 05:37:05 作者: 北宋边塞诗的

山沟云:诗意无量,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量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描述之,谓之夺胎法。

张海鸥以为“夺胎”“换骨”虽未并肩呈现,然其“不沿袭其语辞,别创新语”的宗旨是共同的。夺胎换骨“重在借意而创辞”,点石成金“重在借辞以构思”。偏重虽有不同,旨归并无二致。

山沟以为杜甫的“无一字无来处”有章可循,并在创造中活跃饯别。如《和邢惇夫秋怀十首》其六:

庆州名父子,忠勇横八区。许身如稷契,初不学孙吴。荷戈去防秋,面皱鬓欲疏。虽折千里冲,岂若秉事枢。

此诗三次援引杜诗语汇,“许身如稷契”浓缩了杜诗“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驱除了杜甫看齐稷契而四处受阻的丢失,呈现出范氏父子自傲向上的精力面貌。此外,杜诗“防秋近赤霄”中的“防秋”,“直气横天地”中的“横”字,都被山沟奇妙植入范氏忠勇、亲力亲为的描绘之中。从老杜本身的郁结书写到范氏的高昂心情,山沟移接天然,驾御自若。这种作用不只来自法度的掌控,更缘于意脉的贯穿。只要创造旨归与精力风骨安定建立,作为枝叶装点的掌故才干如虎添翼。

同样是对范氏父子的赞许,在《和邢惇夫秋怀十首》其六中,山沟再次表达了对“折冲千里”的价值认同。此处揄扬边功,诗人并没有连续《送范德孺知庆州》学习《孙子》的旧路,而是反其道用之,用“不学孙、吴,而暗与之合”竭力赞颂范氏策略。山沟指出折冲千里虽为良策,跻身两府才是正途,故有“岂若秉事枢”之语。这种功名知道现已逾越了“封侯”的外在方法,直接上升到政务的本质层面,充分体现了宋人的政治理性与务实精力。

镇定自若与事半功倍是宋人治边理政的美好抱负,外化在诗学方面则表现为对折冲樽俎的推重与寻求。从用典的视角进行调查,能够发现宋人的隶事用典与其思想方法相关严密。未雨绸缪的思虑方法决议了宋人对“曲突”的宏扬与“焦头”的否定;友爱隐忍的御边理念决议了宋人对“五饵”的推重与“前禽”的宽恕;审慎务实的救国抱负决议了宋人对“活国”的信仰与“超距”的贬低压制;深重沉着的用世情怀决议了宋人对“持节宽赦”的巴望与“智勇功名”的消解。观上可知,北宋边塞诗援经据典尽管广泛,却多择取符合边事的常典熟典,对症下药,有务实之征。

(作者:丁沂璐,系西北民族大学我国语言文学学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