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古印助阵,历代名品与印谱汇集“中国印文化大展”

2020-12-20 05:38:54 作者: 西泠古印助阵

责任编辑:陆斯嘉

校正:张艳

如此之多的古印保藏,从鉴别、购买到庋藏,需求平生之力,乃至是祖孙数代之力。以范大澈为例,他的古印保藏从26岁起,至印谱完结时止,前后历经四十年。即便在其经济最困难的时分,他保藏的法帖名画简直流失殆尽,古印却一向妥善保藏。

西泠印社藏《顾氏集古印谱》

可见,要想取得数千古印之藏量,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别的,庋藏数量与经济实力和宦游阅历是休戚相关的。无论是宁波范氏与上海顾氏,从事古印保藏的主人都有过在各地当官的阅历,尤其在无网络、拍卖的年代,任职京师能看到相对会集的藏品,搜集相对简单。

郭宗昌辑《松谈阁印史》

在展览现场还展出了私家藏的《顾氏集古印谱》,与西泠印社的原钤本比较,私家藏为罗王常辑的木刻本,观者也可在展览中探究两者的不同。

罗王常辑《顾氏集古印谱》

明万历中期,文人篆刻家著作开端聚集成谱,先后有何震、程大宪、吴可贺、梁袠、胡正言、金光先、苏宣、汪关等篆刻家以自刻印汇辑成谱。万历四十五年(1617),太仓张灏更是机杼别出,聚集了文彭、何震等二十二位篆刻名家的480方印作,钤成《承清馆印谱》两种。从此,创始了集各家印成一谱的格局。

承清馆印谱两册本初集

被誉为“三堂”印谱的明末张灏辑《学山堂印谱》、清初周亮工辑《赖古堂印谱》、清乾隆中期汪启淑辑《飞鸿堂印谱》,以及稍后的顾湘辑《小石山房印苑》、庆宽辑《松月居士集印》等为数不少的印谱,均属这一类型。

陈介祺辑《十钟山房印举》

据调查,从《顾氏集古印谱》面世至明末的74年间,出书的印谱有近八十种。清代印谱刊行愈加遍及,闻名篆刻家大多有印谱行世。聚集印章最多的印谱是山东潍坊陈介祺辑《十钟山房印举》,录入古玺印约万方,是一部盛况空前的巨作。在传世的不同册数的版别中,以陈介祺笺注的稿本最为稀有,现在已知共五部,别离藏于我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和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另一部为私家所藏,也在展览中陈设。此外由西泠名家黄易父亲黄树穀辑藏的印谱《孝慈堂印谱》,也在此次展览中初度露脸。

陈介祺辑《十钟山房印举》

从“龟钮金印”到 “琴罢倚松玩鹤”之变

在印谱后方的展柜中,“关中侯印”龟钮金印熠熠生辉,这是一方三国魏的金印,也是韩天衡美术馆的镇馆之宝。《汉旧仪》:“列侯黄金印龟纽,文曰印,谓刻曰‘某侯之印’;丞相、大将军黄金印龟纽,文曰章,谓刻曰‘某官之章’。”据考证,“关中侯”的始置年代在东汉末,沿至魏晋。“关中”地域所指,大约为河南省灵宝县函谷关以西,陕西省中部一带。最早的“关中侯”封号呈现在曹魏建安五年,最晚的现在见于南朝。

“关中侯印”龟钮金印

现存世的几件“关中侯印”多为河南出土,其间河南博物院藏的“关中侯印”为1981年温县赵堡村收集。1951年河南省南阳县石桥镇、1976年,河北省邯郸市三堤村北邻近均出土的“关中侯印”。此外,在湖南长沙陈家大山20号墓也出土一枚西晋时期的金“关中侯印”现在为湖南省博物收藏;1985年南京直渎山出土过“关中侯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