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之飞将军李广别传 (四)· 庙算入局

2020-11-28 18:28:56 作者: 汉之飞将军李

在这样的境遇下,文帝自然不能轻开边事。务实农桑,成了汉朝恢复国力,安养民生的首要事业。既然汉朝选择不主动开启战事,那就要有一个明确的赏罚信号。须知,在高祖刘邦的创业时期,笼络英才、提振士气的最佳方式,莫过于泛滥的封赏,早期的功臣勋贵,也是因为自身的军功,博取了子孙的富贵和政治资本。文帝为了平稳发展国力,那么就不能对诸侯王、功臣子孙、地方豪强之民有太过深刻的管束。这样一来,勋贵子孙就成了朝堂百官的先天人选,新锐人才的上升渠道,就势必被杜绝。加上文帝基于国力的掣肘,和乾纲独断的条件尚未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广虽然勇武善射,可留给武者的功赏余地,其实是非常有限的。并且在政治家眼中,李广这类脱胎于古典军事家族的良家子,还算不上棋盘上一颗特别显赫的棋子,充其量不过是边塞防务的消耗品。

《汉武大帝》中晁错的艺术形象,“智囊”晁错在文帝朝,就已体现出了不凡的见识

在老上单于犯境的三年前,有“智囊”之称的晁错,就向文帝上疏,说明了边民之于汉帝国的存在价值。文帝虽然不轻言边事,但并不意味着放弃了对匈奴的防范,本来就要承受租税、力役的民人,早已磨练出了吃苦耐劳的忍耐力。晁错认为文帝应该将这些民夫募迁到边塞,并适当的放开低级别的爵位,作为对充实边塞的奖赏,他们的衣服、饮食以及耕田使用的农具,则由汉廷负责供给。这些募徙到边塞的民人,要让他们“父子相保”,也就是说保证他们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李广这样的军事家族子弟被称为“壮士”,壮士是边民之中予以厚待的民人,同时也作为优秀的军事人才,由于汉朝不存在招募的职业军人,那么边民就成为了汉朝防范匈奴的主要力量。

李广能够脱颖而出,表示他的射术和品质均十分出众

晁错为了确保边民们的斗志,建议文帝,要“善遇其壮士,和辑其心而勿侵刻,使先至者安乐而不思故乡,则贫民相慕而劝往矣。”“居,则习民于射法;出,则教民于应战。”“劝以厚赏,威以重罚,则前死不还踵矣。”晁错特别强调,如果只求边地待遇的民夫,无法完成所应担负的军事业务,对这些空耗供给的人,朝廷要一并遣返;如果有勇武彪悍的边民,那就更需要良吏来约束他们,否则就会成为难以制约的不稳定因素。李广,就是在汉廷的严格管束,和不惜消耗边民的庙算之中,开始了他的行伍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