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秦观:治相思,我有妙方

2020-11-24 22:30:24 作者: 品读秦观:治

而王安石也表现出他宰相的豁达与识人眼光,在读完秦观的诗文后,称赞道:“清新似鲍、谢”。

苏轼将秦观比作屈原,宋玉,王安石则把他比作鲍照和谢朓,这两位在当时的文坛是什么分量可想而知。秦观有了这样两位前辈的肯定与赞许,自然是信心大增,于是雄赳赳地第三次冲进了考场。

像苏轼这么好的老师,已经不再只是杰出的领路人。因此当秦观步入仕途之后,他的命运与苏轼的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就不足为怪了。

4、仕途坎坷

秦观的仕途好像苏轼的翻版,一点儿都不顺利:

刚考中后他当过定海主簿和蔡州教授,分别是掌管文书和教育的小官。1087年,苏轼回到京城任职,举荐秦观为太学博士,后来又担任秘书省正字,职责相当于现在的图书编辑校对,虽然职位不高,但是没有广博学识的人显然不能胜任。秦观少年就有才学,勤学二十余载,担任这样的职位自然绰绰有余,也没有什么风险可言。

有风险的是秦观兼任的国史院编修官职位,和他一同在史馆任职的还有黄庭坚、晁补之和张耒,共同负责《神宗实录》的编纂工作。“苏门四学士”此时汇聚京城,有足够的时间和他们的老师苏东坡一起吟诗作对,赋词唱和。

直到他们又一起被贬。

5、不是每个人都是苏东坡

1093年,宋哲宗亲政后,召回神宗变法时的新党人物,苏轼、苏辙等旧党人物再度被贬,苏门四学士也相继被贬出京城。令他们雪上加霜的是,有官员弹劾他们所修《神宗实录》记录不实,有诋毁先帝之嫌,于是四个人接连一贬再贬。

此时秦观步入仕途还没有10年时间,虽然他诗词之中词意豁达,不过现实中他显然没有苏东坡那样乐观,接连的打击使他很快萌生退隐之意,在以后7年的贬谪生涯里难免心灰意冷。

好在还有诗词。

很难想象假如没有诗词,苏轼、秦观他们将会怎样表达人生的苦闷和失意。诗词、文学一直就是这样一条可以抒发内心愁闷的途径,在他们悲观、沮丧、失望到难以自抑的时候,他们通过这样一条途径来表达自己,从而慢慢走出忧伤。

6、婉约派词宗

秦观的诗词以爱情题材居多,词意感伤,韵味含蓄,词风婉约而凄美。苏轼的词因为风格豪放一度被当时的文人认为“非词本色”,相比之下,秦观的词则为人们广泛认可,成为当时文人争相学习模仿的对象。后人更尊他为婉约派词宗。

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踏莎行》是秦观被贬到郴州时所作,满眼“雾失”“月迷”,表现出被贬路上词人对前途渺茫的深切感受。

上阕描写路上的孤凄场景,虽然是春天,可是触目所及是孤馆和斜阳,听到的也只有杜鹃的悲啼,带给词人的感受就只有无尽的孤寂与苦寒。下阕的“驿寄”“鱼传”都是用的寄书信的典故,可是此时即使有书信来,自己心境如此,也只是白白增加心头的离愁别恨。

贬谪路上,秦观已经灰心如此。

1099年,秦观不过五十岁,他却自觉年事已高,提前为自己写下了《挽词》

1100年,52岁的秦观在游览光华亭时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