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萧太后到萧燕燕:史观的进步与大女主的变迁

2020-11-24 15:18:15 作者: 从萧太后到萧

历史上,在辽南京,宋辽之间发生了一场决定彼此命运的战争:高粱河之战。高粱河在不同朝代有不同名字,在今天名为长河。当时宋太宗赵光义领导的宋军,一路北伐,势如破竹,到达辽南京后,双方决战于高粱河边。不过这一战,北宋大败,成为辽宋关系的重要转折点,此后北宋连战连败,直至签订澶渊之盟,两国才携手步入和平时代。这一战发生的时间,萧燕燕已经开始参与到大辽政治之中。经过战火的洗礼之后,辽南京必定又经过一番重建,但是对于辽在北京的建设历程,由于史料之阙如,我们如今已经知之不多了。这是因为对辽代,我们的历史向来有所轻视,甚至于借助影视剧传播的辽文化、辽史知识都是很少的,因此将辽代人物的故事搬上荧幕对现代观众来说较为“水土不服”。

今天的萧燕燕与以往不同

据我了解,以萧燕燕的故事为蓝本创作的影视剧,已有《大辽巾帼》(48集电视剧)、《大辽太后》(85分钟电影),《燕云台》算是第三部了。要是三部都看过的话,我们可以直观得出一个历史哲学现象:历史是有两种的,一种是过去真实发生的事情,一种是对其的叙述(或写作,或呈现)。历史只有一个,其呈现却可以五花八门。

我心中有一个疑问:和前两部相比,《燕云台》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有两点需要点出来:一点是女性意识的崛起;另外一点是史观的进步。关于前者,女性意识今时不同往日,《燕云台》所展示的大辽女性的潇洒做派与现代女性精神是相一致的,在儒学逐渐理学化的当时,萧燕燕追求自由和自我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对比今天“女德”复兴的现实,又多少有点讽刺味道。

关于第二点,细细想来是很令人欣慰的,我们已经不再局限于对辽文化的异域想象,而更多将之接纳为整个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以《大辽巾帼》为例,剧中除了展示对外的战争与和平,还讲述了萧燕燕的内部改革,而所谓改革就是“汉化”。稍微懂得一些辽史的人都知道,辽人并没有彻底汉化,他们也不盲目追求汉人的制度,反而是在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治理办法,即所谓“因俗而治”。在辽政权之中,汉人和契丹人共掌权力,高层之间也互有通婚。《大辽巾帼》所体现的历史意识,还是以汉文化为主体地位,以中原文明为各种文明的归途,因而忽略了历史局势的复杂和历史现实的多样。

《燕云台》则占据了史观上的优势,它创作和播出的时候,狭隘的“汉化”思路在中华民族观念较为普及的当下得到了扬弃,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辽文化并不一定是落后、野蛮的,辽文化也不是单一的游牧文化,随着考古学的新发现,历史学的观念革新,辽文化的丰富性逐渐展现。比如我们现在还在关注的应县木塔,便是辽代建筑;此外在佛教文化方面,辽也为现代社会留下了许多遗产。辽代的墓葬考古,所发现的精美器物,也是能够代表同时期中国整体文明水平的杰作。

“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句令人印象深刻的流行语,让我们看到历史在现实中的运用往往很随意。仔细想想,这句话和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似乎不无异曲同工之妙,人们总是在将自己时代的观念投射到历史的研究、呈现和运用之上。“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当下的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所展现的其实就是我们自身的历史意识。它是好是坏,且不做评价,但它确实会成为一个凝视我们自身的窗口。

文|刘婷

编辑|史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