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代的更替中体现出来的商人的政治地位的变化

2020-11-22 09:40:11 作者: 在朝代的更替

并且因为在之前阻挡商人入朝做官的,在京师的门阀士族们的势力受到了极大的扫荡,这也就导致了他们自身的实力的破坏。因此阻挡商人入朝做官的一非常大的一个阻碍就得到了消解。而随着这样的门阀制度一起衰落的是士农工商这样的一个等级制度。因此商人在社会地位上的提升拥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前景。

虽然说在唐朝末期,士农工商的等级制度已经逐渐衰落下去,但是它作为一种社会观念仍然在社会上普遍存在。在明朝的前期,更仔细一点,就是以嘉靖时期为转折点。在嘉靖时期之前,重农抑商仍然作为一种国家的政策而存在。但是在明中期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让商人地位逐渐提升,社会对待商人的观念也在逐渐转向平等化。

(图四:明朝商业情况)

而这种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市场的扩大和商品的流通容易化上,同样也体现在人们的消费观念的变化上,而往往这种消费观念的变化才是主导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人们从之前的小农社会中的崇尚节俭的行为模式转向追求生活的富足和品质,这同样也助推了商业的发展和商人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

而在明朝的中后期和晚清的时期都出现了国家重视商业的政策。比如明朝后期的,工商皆本思想以及晚清后期的重商主义。这二者实际上是出现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之下的,但都是商业在各个朝代发挥出了更大的重要性,并且被统治者更强的认识到的一个表现。尤其是晚清时期鸦片战争带来的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对商业发展影响很大。

实际上不管是从哪个朝代,我们都可以发现商人的地位是在一个波浪形的上升和下降的趋势当中的。而这种随着时代潮流而上升和下降的这种趋势,实际上从侧面体现出了在当时的社会下统治者对社会的控制程度的强度。用一个比较偏颇的说法就可以来说,统治者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商业农业等各个产业的生产发展水平或者说是地位。

(图五:清朝商业情况)

也就是说商业的发展实际上带有很强的政治目的这点,我们就可以从唐朝的统治者对商业扶持的态度可以看出来,国家为了弥补本国的经济缺陷,从而重用商人,让商人来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这实际上也可以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国家对于商业的重视和统治者实际上已经认识到了商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但是为什么在整个封建社会的持续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商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实际上是非常不相符的,虽然是商人拥有着极大的财富,但是他们却在大部分的时间内都被社会认为是一个低贱的群体。笔者认为这也跟当时的社会情况密切相关,因为统治者他需要的是一个易于统治的人民和国家,而商人在古代的社会观念里是一个逐利的一个群体不易于统治。

我们可以在古时候这种商人地位变化的情况看出,实际上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面,统治者对于社会的绝对话语权实际上是一种极为不公平的体现。但我们也不可否认,有很多商人群体确实是在追逐利益的道路上违背了人民的良心以及对国家的忠诚。

但是我们仍然能够庆幸的是,统治者并没有一味地遵循某种思想或者主张来统治这个社会。他们选择正确的认识到某个朝代的某个时间点需要的到底是什么,这一点实际上也是有十分大的好处的。但是最主要的旋律仍然是商人被压制的一个状态,因为在中国传统的社会权力结构之下,商人是没有办法拥有一个成体系、成气候的权力结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