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辅佐三朝的老臣最终结局中探索中庸之道

2020-11-22 09:39:48 作者: 从辅佐三朝的

短短二十一个字,明面上看上去是皇帝让父亲将解缙领回家去好好教育一番,实则也是对解缙的一种保护,同时也是缓和朝中的矛盾,这一点上可见明太祖对他的才华的认可和对他本人的喜爱,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从这寥寥几字中可见解缙在官场宛如一个未被磨圆的石子,把一些朝臣们硌得慌,甚至有些被划破了手。

建文皇帝朱允炆

在家的解缙专心扑在了编撰书籍之上,这是他最为擅长的事情,所以这个时期莫不如说是他最为收敛的时期。洪武年间的怨恨不会随着太祖皇帝的逝世被遗忘,建文时期的解缙大部分时间被冷落,索性敦厚的老前辈董伦对这位后辈颇为照顾,让他有了回到京城的机会,但建文帝不久就被叔叔朱棣篡了位,明成祖刚开始对解缙的见解以及才华是认可的,但是人臣之道就在于顺从,即便是提出反对的意见也是让皇帝接受的方式才行。永乐初年,解缙身为内阁首辅大臣,显赫一时,但他似乎忘记了太祖给他的谆谆提点,给以后的自己埋下了一个巨大的炸弹——参与皇位继承事宜。

明成祖朱棣

皇帝继承人的选定如果放在以往的时期,大概是只有皇帝没有嫡长子继承的时候才会出现争论,朝臣才会参与进来站队。可偏偏成祖皇帝本人的皇位来的就不是太理所应当,他对于次子朱高煦的喜爱远远超过了长子,又偏偏不得宠的太子有个深得爷爷喜欢的儿子,解缙聪明的用讨朱棣喜欢的朱瞻基来劝阻了成祖立次子的想法,但这也深深的激怒了朱高煦。

这一激怒不仅仅断送了解缙的官场生涯,更是把他的身家性命也一起置于悬崖之上。涉及到皇位继承的事宜,历朝历代的朝臣如果不是在已经有了明显倾向的派别或者是已经在朝堂之上有着极重要的地位以至于继承候选人都无法轻易撼动的情况下,并不会轻易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面对皇帝的询问和试探更多的是含糊其辞或者不表明自己的态度,很显然,解缙犯了大忌,卷入了这场继承之争中。最后被成祖以"无人臣礼"的罪名入狱,推入雪中冻死。

解缙主编的《永乐大典》

致命之举并不全在于解缙参与了皇位继承之争,更在于官场的生存原则——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核心在于去极端,以最庄重谨慎的态度面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对事事都抱着恭谨的态度,这不仅是针对事情更是针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态度。中庸之道在官场之中几乎是大部分官僚的立身之本。

解缙似乎并没有学会。

显然,解缙前期在朝堂上树立起来的仇敌在后期暗中都发了力,在解缙最后的死亡一事上成了最后的推手。解缙的出身是贫寒的,没有可以依靠的家族势力,皇帝对他的喜爱也是有限的,面对触及皇权的事情并不能对其容忍,而他支持的长子朱高炽本人并非是强势的一方,很多时候反倒要靠着自己的儿子化险为安,这样的情况之下并不能给这位支持自己的臣子很多的保护。最重要的一点要和解缙的生长环境及其本人的性格密不可分,少年成长时期的解缙虽然才华横溢,但是也常陷于被权贵们奚落的困境之中,这种状态下成长起来的解缙带着一身的傲气和刺儿,这是很不利于在朝堂上的人际交往的,在人情社会的封建王朝下,其危险程度显而易见。

结束语:被称为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解缙却落得个推入雪中冻死的下场,让人不免唏嘘,伴君如伴虎,即便帝王家的后世为他正了名,但是一个满腹诗书的青年才子就此陨落。究其根本在于解缙并不了解官场的规则,看起来是个十足十的愣头青,其实是个一身傲气的不愿意低头甚至有着恃才傲物之感的诗人罢了。

参考书目

《明史·解缙传》

《明实录》

《国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