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因何而亡,难道真的只是因为烽火戏诸侯而导致最终的败亡吗?

2020-11-20 12:05:14 作者: 西周因何而亡

而周幽王的死,与保皇派的力量被镇压,也表示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而这个时期就是春秋战国,而这种形式也表示中央的权威尽失。地方诸侯势力也因此做大,摆脱了中央的控制,使得地方因此做大,再也不遵从周天子的指令。说白了西周内乱只是集权与分权之争,而不是周幽王为了美色而废太子之说,这只是一种政治权力之争。

而且当时的褒姒已经是五十多岁的老太婆了,根本就没有那个能力获宠。这只是个幌子,真正的原因就是周幽王不甘心被地方势力所掌控,重新收回中央的权力而不甘成为傀儡,所采取的反击态势,只不过废太子导致问题激化,而最终爆发战争被灭,是没有想到的意外。

(图六 周平王继位东迁 权威丧失)

继任者周平王也因为没有足够的威信力,也因为气候变化导致干旱的严重,又因为战争的破坏而不得不向东迁移。因为原有的都城已不适合居住,同时国力的大损失而只能选择自然环境较好的地区,才能维持国力的稳定与恢复。

这场长时间的干旱情况始终伴随着西周的兴衰。也使得周王朝的实力也因为这场长时间的干旱使得国力在不断地减弱。在长期的对外战争中,因为环境的变化,使得以农业税收为主的周王朝因为农业结构的破坏而导致收入大减,与此同时军事开支在不断地扩大,这进一步加剧了西周王都丰镐地区的内部问题,使得周王室的实力在不断地减弱,从而使得地方诸侯的不臣之心加剧。

而周平王的继位就是这种势力的胜利与周王室的权力丧失,只能成为象征性的意义。失去了中央集权的权威,使得对于地方的掌控与支配权失去了基础,更是没有了自己的统治基础,王室直辖地的缩减最终导致优势没有,从而更加虚弱沦为普通的诸侯势力。中国进入新的时期,西周已经灭亡,东周开始,只是名存实亡!

(图七 诸侯国势力做大 不服管教)

周王室东迁标志着王室权力的缩水,也意味着地方诸侯势力的胜利,从此中国进入春秋战国的新时期,而周王室只是变成一个象征性的存在意义。而强大的诸侯都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来彰显自身的权威,使得王室的的威信大减,失去了应有的地位与权力。甚至有的诸侯国还侵占王室封地,使得周王室的力量更加微弱,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这也看出当时的周幽王的夺权之战并没有错,如果成功,则王室的权威不至于衰弱成这个局面。甚至能够重兴王权进而维持统治的良好局面,而不至于成为最后的象征性的存在。导致一连串的后遗症。历史的真相往往都是有其合理的原因的,没有无缘无故的理论性成败论,一切都是以当时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主观判断只能失去事实依据,从而误导后人的理性认识。

虽然周王室失败了,但也掀起了中国一个大争之世,那里开始了中国最璀璨的时代,各国变法与百家争鸣,使得中国的思想与体制在不断地深化与变化,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八 王朝亡于女人 本就是掩饰)

西周的灭亡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的,而且是很久就有的矛盾总激发,并不是单纯的烽火戏诸侯所能解释的,这也是史实失误而造成的误解,而西周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内部的权力斗争,而犬戎只是被借助的力量,才导致西周灭亡。次要原因是少数民族的东迁导致战争支出加大,王室负担较重。末因是周平王的东迁,放弃京畿之地而告终。但是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中国第一次的寒潮期,导致西周各方面的问题都因大旱而集中爆发。

所以说西周的灭亡是受环境变迁而因为干旱,导致土地歉收,国力锐减,难以有效抵御外族入侵和内部诸侯势力的做大与反叛,最后败亡不可避免。与君王失德没有一点关系。自孔子之后都采用春秋笔法记录史实,导致后来人难以分析问题的对错,而出现种种的误判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官方史书只能从政治需求考虑,难以记录真实史实,也为后人增加很大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