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王朝之癌:官僚地主复合体残酷压榨百姓,最后玉石俱焚

2020-11-14 20:07:42 作者: 中国传统王朝

东林党争

明朝灭亡的种子,应该说在万历年间就已经埋下了。 万历皇帝做了四十八年皇帝,后期的二十多年基本上不上朝,怠于政事,纵情声色,派太监四处搜刮民财。朝中则东林党与昆党、浙党的斗争愈演愈烈。万历二十四年(1596 年),一位名叫 张维新的河南人出任陕西潼关道副使。张维新在任期间,另一位名叫 王以悟的学者写信给他,说:“民穷财尽,时事多虞,天下人心,十失其五。”作为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皇帝也不可能挽回这种王朝衰败的趋势。 孟森先生说:“思宗(崇祯)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也,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

清朝中期,全国总人口增加到4.3 亿,但全国的耕地面积却没有增加,甚至还因为灾害等原因有所减少。人均占有土地面积急剧下降的同时,土地还在向少数富人、旗人以及官庄集中。到清朝中期,全国总人口中大约有60%—90% 的人处于无地状态。无地的农民只能背井离乡,流入城市充当苦力,甚至出海寻求生计。

这样一个流民群体,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而这一时期,秘密社会的活动也活跃起来。民生艰难与官府的腐败,为天地会等发动叛乱提供了契机。正如天地会张贴的《万大洪告示》所说的那样:“天下贪官,甚于强盗;衙门污吏,何异虎狼。富贵者纵恶不究,贫贱者有冤莫伸。”在这种背景下,抗租、抗粮、叛乱等活动开始频繁爆发。

古代赈济灾民图

传统中国的政治体制覆盖社会的方方面面,公共事业都依赖行政体制的效率。在行政效率较高的时期,社会救助、赈济贫困等事业尚能发挥一定的功能,但在政治腐败和行政效率低下的时期,人民的疾苦几乎无人问津。政府的救济力量实在微薄,而这些微薄的救济资金还在发放之时就被各级官员中饱了私囊。灾民们流离失所,愤怒而绝望。

所有这些因素叠加到一起,整个社会其实已经像个大火药桶了。社会的不安定感在民众的心里持续发酵,加上各种外来因素,社会动乱一触即发。天地会在广东、白莲教在湖南等地发动起义,有大量百姓支持、依附,正是这种社会矛盾的真实反映。

道光二十九年到三十年(1849—1850 年),广西发生大饥荒,更多的百姓加入拜上帝会,引爆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清王朝由于太平天国的打击,统治力量大为削弱,不得不起用汉族士大夫的力量来维持其最后的几十年的统治,这为其辛亥革命爆发时同意放弃皇位埋下了伏笔。

清帝退位

对于传统社会体制内的官僚集团来讲,极端的君主专制将官僚体制内的生物成功改造成了一种习惯匍匐、人格低下的奴才,他们贪恋的仅仅是权位和金钱,而对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命运没有任何考量。原因一点都不奇怪,在极权主义的政治文化中,以政府名义做出的罪恶行为的后果是由全体人民来承担的,从未有人试图去追究参与决策者个人的责任。

这就导致了以损害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个别集团谋取私利的行为甚嚣尘上,在大多数时代甚至搞到王朝都要分崩离析的地步,那些利益集团依然不愿罢手。

原因很简单,政权崩盘的后果都是由全民来承担的,其中灾祸影响最深的是那些普通民众。即使这些利益集团大都在改朝换代的战火中玉石俱焚,他们也停不下掠夺的脚步。原因也很简单,利益集团一旦形成,本身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网,自身具有运行的惯性与动力,虽然这种动力是非理性的。正是这种非理性的政治文化,导致了王朝一个个崩溃,但又一个个重建,人们尚未从中得出有益的行动经验。从晚明到晚清的历史中,我们尤其能看出这种罪恶的繁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