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明明有儿子,为什么在他驾崩后,却是其弟赵光义登基?

2020-11-09 21:45:48 作者: 赵匡胤明明有

赵匡胤刚上位的时候,自己的几个儿子都没成年,而外面还有后汉、南唐一大堆敌人虎视眈眈,国内也经常会有一些心怀不轨的野心家。

这种情况下,他有把握说他建立的宋朝一定能顺利传承下去?

恐怕是没有的。

在这种情况下,是硬要把皇位给自己儿子,在朝中人为的制造出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还是让自己的弟弟跟上来,在自己有个万一之后,能保证老赵家接着做皇帝。

我想这个大家很容易就能做出选择。

既然已经确定了,要栽培弟弟赵光义做接班人,这里还要说清楚五代时的一个有意思的规矩,那就是“隐皇储”的规则。

那时候有一个很奇葩的现象,就是立太子,皇上不开心。

而要被立为太子的人,听到这个消息通常也不会很开心,说不定还要去找出这个馊主意的人理论一番。

我们知道五代的时候是乱世,乱世里什么仁义道德都是假的,谁的拳头大谁说了算。

一旦立了太子,对皇上来说,相当于在朝廷之内出现了第二个权力中心,大大增加了自己执政的风险。

万一不幸摊上一个野心儿子,说不定前脚把他立为太子,后脚他就开始琢磨怎么干掉自己。

风险实在太大,得不偿失。

而对于太子来讲,一个明面上的继承权,并不能保证他能够顺利继位,而当上太子之后,自己手上实际的兵权却很可能受到影响,因此也是一万个不高兴的。

但是作为一个政治势力,没有继承制度又不太科学,尤其是五代的这些君主,动不动就御驾亲征,万一死在外面,家里又没有继承人,准又是一次改朝换代。

因此在大家反复权衡之下,发明了一种奇葩的玩法——隐皇储制。

所谓隐皇储制,就是说我中意谁来接班的话,我不会把你立为太子,但是,我会让你来做亲王兼京兆尹,京兆尹就是首都的一把手。

这么做的好处有两个。

一是大家虽然都知道我安排你在这个位置上,以后是要你来接班的,但是你毕竟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分,因此名义上咱们还是君臣,我就不用太担心你哪天急着上位,悄悄的弄死我了;

二是虽然名分上没将你立为皇储,但封你做了亲王,使你的地位凌驾于群臣之上,又让你做京兆尹,相当于把首都地区的行政工作全都交给了你,这样也让你安了心,在紧急时刻接班时,也不至于手忙脚乱。

因此这个方法风靡一时,大家都觉得十分科学。

而赵光义在宋朝是个什么地位呢?

他恰恰就是‘开封府尹+晋王’的这么个配置。

在这个位置上,赵光义都做了些什么呢?培植势力、控制开封府、搞好后勤,这些都是应有之意。

然而在自己兄长的默许下,赵光义还结交禁军将领、招揽亡命,这个操作就不是一般人能干的了。

宋太祖一朝,由于害怕五代故事重演,哪天蹦出来个野心家,再给自己来个黄袍加身,赵匡胤对武将在禁军中培植势力、豢养亲兵这事十分反感,甚至到了反应过激的地步。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光义却可以在他的眼皮子底下招揽亡命、搜罗勇士、结交禁军。

这在太祖时期是绝无仅有的。

而为了自己的这个弟弟,赵匡胤甚至可以弄死曾经救过自己的部下。

假如说宋太祖有逆鳞的话,那么这块逆鳞上面,一定刻着三个字:赵光义。

为了自己这个弟弟,宋朝开国宰相赵普,在赵匡胤这翻了车,张琼在赵匡胤这翻了车。

赵匡胤的意思很明确:天下虽然未定,但这接班人我已经钦定啦!

别人招揽亡命之徒,抓到了就是个死,赵光义招揽勇士,他哥哥看见了之后喜笑颜开。

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赵匡胤并不介意自己弟弟为日后上位做准备。

而且并没有证据能够表明,“烛影斧声”前夕,赵光义忽然就搞定了禁军里的诸位将领,以至于他能够无视这些人的威胁,向自己的兄长动手。

毕竟赵匡胤时期的禁军将领,是真的无限忠诚于赵匡胤本人的。

况且,假如赵光义真的像某些地摊小说里描述的那样,拎起斧子给自己大哥一下子,赵匡胤这种猛将,大概率会先夺斧反杀。

事实上,对赵光义继位合法性的诟病,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上:

第一,赵光义继位时缺乏遗诏;

第二,孝章皇后在宋太祖驾崩后,试图召秦王德芳入宫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