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这首千古绝唱:载不动许多愁,道尽人生悲欢愁情,动人心扉

2020-11-06 11:15:46 作者: 李清照这首千

泪水与情感是一脉相连的,而词的下半阕也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情感的描写当中来了,词人在表达内心感情方面运用更加细腻,更加深邃的笔法。

下半阕一连用了“闻说”、“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情感起伏和词义转折的切入点,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是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在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正是春光明媚、游人如织的时刻,她这个平日喜爱郊游的人也随之游兴大发,她已经畅想着驾起一叶扁舟,到湖中泛舟春游了。

“春尚好”、“泛轻舟”,在轻松、明快的节奏中,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这一句也为下文中词人的愁烦心绪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

所以收尾的两句,在做好了充分的铺垫之后,词义突然跌宕起伏,感情显得无比深沉,避免了词意的平铺直叙,收到了曲终阕尽、余弦更兴的艺术效果。

在这里,上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就进一步加深了。像这样婉曲幽深的手法,后来戏曲中常常采用,一些人物的静场唱里,往往有“欲要”怎样,“唯恐”怎样,反复咏唱,一转一深,从而将细微的心理活动,惟妙惟肖地勾画出来。

在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运用修辞的手法来说“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

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紧跟上句“轻舟”而来,而 “轻舟”又是承接“双溪”而来,词义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这首词在比喻方面的巧妙运用是独具特色的,这些优美的诗句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

前文写到,读李清照的这首词,宛如置身于一座歌剧院中欣赏戏曲,而戏曲所带来的视觉和听觉享受是无与伦比的。

这首词之所以像戏曲,主要在于它是代言体,类似戏曲中一段唱词戏曲尚未诞生以前,词史上一些描写闺情闺怨的曲子词,往往是由歌女在歌台舞榭、酒边花前演唱的,演唱时她们可以充当个中的角色。

从唐五代词中,即可探知个中消息,尤其像《敦煌曲子词·菩萨蛮》中的“枕前发尽千般愿”、温庭筠的《菩萨蛮》中的“小山重叠金明灭”,都是以男子的视角出发,所作的代言体。

李清照的这首《武陵春》继承了传统的手法,表现出明显的代言体的特色。在这首词中,她正是采用这种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抒发了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从而塑造了孤苦凄凉环境中流寓飘零的自我形象。

所不同的是:

戏曲从内容上来说是讲究铺叙的,表现形式上又很直白,而李清照的这首词内容却非常简炼,表达又很含蓄,上半阕则是侧重于外形,下半阕多偏重于内心。

这首词在艺术形象的刻画上,是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尤其经过情感的层层升华之后,直到最后两句,词人的愁才脱口而出,虽然曲终阕尽,却余弦更兴,而这载不动的一船愁,也将全词的情感推向了高峰。

李清照是填词高手,她的作品起伏跌宕,曲折多变。哪怕是只有三四十字的难于变化的小令,也隐藏了许多情感,这首《武陵春》也表现了这样的特色,“一代词宗”果然是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