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所有的悲剧,都是从嫁错人开始,才女谢道韫更是悲剧中的悲剧

2020-11-05 12:52:05 作者: 女人所有的悲

史料中并未明确记载谢道韫的生卒年,不过,根据其丈夫的生卒年和她与谢玄的姐弟关系来推敲,谢道韫应赶上了谢家的崛起。不过,即便谢道韫出生时谢家还不算最显赫的高门大户,起码也是宰相之后。出生在这种家庭中的谢道韫,自然接受了家人安排的“精英式教育”,成长为标准的大家闺绣。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有“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云: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其中“咏絮才”用的就是东晋才女谢道韫的故事。

话说,谢道韫在年幼之时,便已展现出超凡的才情。

东晋时期的文人喜欢清谈,所谓清谈,说白了就是文人雅士凑在一块说些令俗人摸不着头脑的禅语,发表于现实无甚作用的高谈论阔。后世文人所说的“清谈误国”之风,大抵于此时有了苗头。时人学问高低,看的不是做出多少实绩,而是在清谈上有多少建树。

某日,前宰相谢安召集了家中的年轻后生,大伙聚在院子里赏雪。在这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喜欢清谈的谢安饶有兴致地询问子侄:“大雪纷纷何所拟?”在现代人看来孩子都有童真,所以,谢家的丫头小子们说出什么异想天开的答案来都不足为奇。

谢郎,也就是谢道韫的兄长脱口而出:

“撒盐空中差可拟。”

大雪纷飞,就像有人在天空中洒了一把盐一样,这比喻不可谓不贴切。然而,在谢安看来,谢郎的回答差点儿意思,这答案太过寻常没有诗意。

谢道韫脱口而出道:

“未若柳絮因风起。”

这个清新脱俗的答案让谢安不由得动容。

“大雪纷纷何所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十分高兴,当即说侄女有“咏絮之才”。

还有一次,叔父谢安问她:“《毛诗》中何句最佳?”

谢道韫答道:“诗经三百篇,莫若《大雅·嵩高篇》云,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谢安大赞其雅人深致。

但此时的谢道韫,完全没有意识到这套与众不同的思维,正是一切悲剧的源头。

弹指间,谢道韫已到了婚配的年龄。正值二八芳龄的谢道韫,是谢家的骄傲,每天登门游说的媒婆踏破了门槛。可谢道韫是个眼界极高的女子,她想像叔父谢安一样,成为在仕途中颇有建树的宰相之才。遗憾的是,她终究只是女儿身,逃不过女大当嫁的命运。

古人的婚姻观相当狭隘,男女之间首先要符合门当户对这一条件。司马氏人丁不兴,谢家瞧不上,放眼整个江南,能配得上谢家才女的唯有王氏公子了。经过几轮筛选,最后谢安选中了王羲之的后人,王凝之与王徽之。

这哥俩生得是一表人才,是王家青年一代的佼佼者。

不过,谢道韫对他们并不感冒。

王凝之,只是个胆小怕事的鼠辈,他行事作风颇为扭捏,根本没遗传老爹王羲之的细胞。

相比之下,王徽之倒是坦荡直率,可他却年少气盛,总会做些令人难以理解的举动,一如雪夜访戴逵。

思来想去,谢道韫选择了保守一些的王凝之。

再嫁入王家那天,婚礼十分风光,京城士子为之侧目,大家无不对王凝之羡慕嫉妒恨。新婚之夜,谢道韫看到王凝之清秀帅气的脸庞时,也得到了一丝心理安慰。可仅在婚后不久,这丝心理安慰便荡然无存了。

在爱情这方面,最重要的是志趣相投,三观相合。若两人的价值观不同,连共同语言都没有,何谈幸福?相比之下,李清照比谢道韫幸运得多,至少她的丈夫赵明诚的才学和眼界足以与她匹配。

谢道韫与王凝之接触的时间越长,越觉得丈夫的眼界见识一般,两人虽表面上情投,但却很难达到意合这一境界。

在古代,人们的婚姻观念相当保守。王凝之虽然唯唯诺诺,但好在老实巴交。女人出嫁从夫,既然生米煮成了熟饭,那便只有凑合着过了。

谢道韫打心眼里看不起自己的枕边人,可是,她还能做些什么?

可以说,自谢道韫产生了“迁就”这一想法时,他们婚姻间的悲剧就已悄然铺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