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斯海马的陶瓷遗存与中国考古

2020-11-05 07:13:48 作者: 拉斯海马的陶

阿尔马塔夫北区T0302第①层下灰坑出土细颈玻璃扁瓶 张然摄

便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催生了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与英国杜伦大学考古系、阿联酋拉斯海马古物与博物馆部的联合考古项目,并且得到了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的大力支持。参与各方着眼于古代世界贸易的大格局,决定就印度洋、中东等地区考古发掘和调查出土的中国陶瓷器等文物展开更为系统详细的研究,力图完整展现古代海洋贸易从生产方到终端消费地的各个环节。拉斯海马海外考古项目便是在这幅宏图中的一站。

2、朱尔法古港考古——中国大遗址调查理念的实践

2017年8月,在杜伦大学考古系德里克·康耐特博士的引荐下,故宫博物院与拉斯海马酋长国古物与博物馆部建立了联系。在为期七天的调查访问中,三方进行了四次正式会谈,调查考古发掘遗址八处、现代港口调查一处,赴两所博物馆调查学习。其间,拉斯海马酋长国酋长沙特·本·沙克尔·阿勒卡西米殿下还热情接待了我方到访人员。酋长本人非常重视拉斯海马的历史文化建设,亲自兼任当地文化部部长,对中阿两国在当地展开考古文化合作予以肯定,并全力支持。2018年5月,双方首先开始了拉斯海马酋长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出土中国陶瓷的整理工作。2019年1月,随着联合考古协议的签订,正式的考古发掘活动随后于同年1月、11月以两个发掘季展开。

目前,拉斯海马的考古发掘工作主要集中于朱尔法古港遗址。从早期欧美、日本考古队的发掘、调查得知,该遗址是一座兴起于14世纪的海滨港口聚落,包含有清真寺、防御工事、环壕等公共设施。古港由阿尔马塔夫、阿尔努杜德两岛组成,两岛西临波斯湾,东侧为一弯潟湖,成为天然的驳船埠头。潟湖如今已经淤积填满,两岛与大陆连成一片。其中,上世纪90年代,阿尔马塔夫约28万平方米的面积设立为考古遗产保护区。南部阿尔努杜德未被列入保护区,尚保留有7万4千平方米海滨沙地,受到城市发展建设的严重影响。因此,首次试掘地点定为阿尔努杜德遗址内最高的一处沙丘。尽管这次发掘并未发现建筑类遗址,但是完整揭露了该沙丘的地层堆积,发现至少两处人类活动踩踏面。此次发掘出土了元代青花瓷残片和福建地区生产的青白瓷残片。这一发现超出了原本对阿尔努杜德遗址作为朱尔法古港外缘地区的设想:说明该遗址人类聚居的发展至少不晚于古港中心区域,即14世纪已经初具规模。

2019年11月至12月,在朱尔法古港遗址的阿尔玛塔夫保护区开展了第二个发掘季度,分别在保护区的南区、北区各揭露遗址面积51平方米和113平方米。

南区发掘地点选择在1990年法国考古队曾经发掘过的堡垒遗迹沙丘西侧,靠近海滨潟湖一侧。沙丘顶部尚保留20世纪初建造的石砌堡垒遗迹。以正方向象限布方,分别在I区(象限)、III区(象限)进行发掘。

南I区地势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缓坡状,共布设3×3平方米探方6个,揭露地层堆积平均深度约0.20—0.30米,可划分为4层,未见遗迹。地层堆积中出土了较为丰富的陶瓷器残件,仍以当地产朱尔法夹砂红陶和灰陶器为大宗,其次为西亚地区产的孔雀绿釉陶、釉下绘熔块胎陶、酱釉陶器等,远东地区中国产瓷器有青瓷、青花瓷、白瓷盘碗类残件,以明晚期至清代景德镇窑产品为主,另有少量泰国产青瓷。此外,还发现有玻璃器残片,锈蚀严重的铜币残片,以及铁炮口。

南III区地势呈现东向西降低的缓坡状,共布设5×5平方米探方2个。其中探方T0101西部开掘的探沟内共揭露地层堆积11层,发现有灰坑、土坑灶及石砌墙基三类遗迹,其中灶坑内发现有炭灰等用火遗迹。出土遗物仍以朱尔法夹砂红陶和灰陶器为主,器型有罐、壶等类。次为西亚产孔雀绿釉陶、釉下绘熔块胎陶及酱釉陶。中国及东南亚地区产瓷器有龙泉窑青瓷,景德镇窑青花瓷、白瓷、青白瓷及红绿彩瓷,广东福建地区产酱釉粗瓷等,泰国产青瓷、青花瓷等。其中,中国产瓷器年代以明代中后期至清中期为主。

根据该探沟目前地层堆积中出土中国产瓷器的年代分析,该区最早阶段属明晚期,从该地区的历史背景看属16世纪末至17世纪的葡占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