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起义我一个都不写":易中天的历史观有点偏

2020-11-03 20:05:24 作者: "农民起义我

回顾到易中天,他对于农民起义的独特理解,正是当下社会自由言论的最真实的产物。从他创作品三国中,我们可以发现,他非常尊重历史人物,特别是对历史有重大意义的人物,他会仔细地剖析。

如曹操,易中天在品三国就完美地还原了曹操,军事家、文学家以及优秀君主的形象,也对他所做的关键事迹做出了很高的评价。著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最为精准的战略方针,以正统之名,实现他君主的恩威并施。也因为这一举措,让曹操在乱世中实施他的统治,有了一个无形的利器。

而"黄巾起义"在易中天的眼中看来,就是反对封建统治的一个败笔。

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军被喻为"黄巾贼"。张角三兄弟利用太平道宗教,发动了百万教众席卷八州,黄巾军攻略郡县。他们的行径十分恶劣,攻占一个城池,就享乐一个城池。在整体封建社会的统治是倒退的,也带来了很多不好的影响,对社会的重建有了深刻的打击。易中天纵观历史,却始终坚持以理性的角度去看待历史,对于对历史有重大贡献,以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行为,他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反之,对于农民起义的悲壮,他嗤之以鼻。

至于为何易中天会有这样的偏见的观点,离不开他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源于生活,易老早年在武汉大学兢兢业业搞学术研究,很少与人接触,甚至不懂得如何去经营人际关系,所以他看待问题往往都是用理性的角度去看待。

在他的看待的历史里,会关注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对它进行剖析。这是一个学者持有的态度,也就是因为这个态度,世界的观点才会多元化发展,我们的文化也就往多元化进行发展。所以我们尊重多元化的理解,也尊重文学者自己的偏见,因为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最终来说,不反对任何的偏见是对这个时代自由的最好处理方式。"存在即合理",每一个章节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无论是暴乱的农民起义,还是有划时代的战争如楚汉之争、三国之争等。它们都应该有自己的历史意义与历史价值。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尊重历史的背后,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无论是理性还是感性,我们都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作品,来诉说背后的故事。